名琛性木彊,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 初以偕徐廣縉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 會匪之逼廣州,或議借外國兵禦賊者,斥之退。 匪既平,按察使沈棣輝功最多,列上官紳兵練出力者請獎,格不奏,兵練皆解體。 又嚴治通匪餘黨,或藉捕匪仇殺,從賊逃不敢歸,其黠者投香港,勸英人攻廣州。 會水師千總巡河,遇劃艇張英國旗,搜獲十三人,拔其旗。 英領事巴夏禮索之不得,貽書名琛責問,謂捕匪當移取,不當擅執,毀旗尤非禮。 名琛令送十三人於領事,不受,必欲並索千總,遂置之。 未幾,遣通事來告:「越日日中不如約,即攻城。 」至期,英兵果奪獵德、中流砲台。 名琛曰:「彼當自走。 」令水師勿與戰,於是鳳皇山、海珠諸砲台皆被踞,發砲擊省城,十月朔,毀城,既入復出。 遣廣州知府往詰用兵之故,英人曰:「兩國官不晤,情不親。 誤聽傳言,屢乖和好。 請入城面議。 」名琛勿許。 請於城外會議,亦不許。 兵練數萬來援,怵敵火器,不能力戰。 民憤甚,焚英、法、美三國居室,凡昔十三行皆燼。 英兵亦焚民居數千家,退泊大黃,各報其國。 英遣額羅金來粵,聚兵澳門、香港,貽書索償款。 名琛以其言狂悖,不答。 法、美兩國領事亦索賠償,且告英兵已決計攻城,原居間排解。 名琛慮其合以脅我,亦不聽;且不設備。 七年,英兵攻東莞,總兵董開慶與戰,軍潰。 額羅金遣艇遞照會,名琛答以通商而外,概不能從。 累疏言:「英國主厭兵,粵事皆額羅金等所為。 臣始終堅持,彼窮當自伏。 」密詔戒勿輕視,猶信其事有把握,仍褒勉之。 九月,英兵驟至,法、美兵皆從。 將軍司道商戰守,名琛惟恃通事張雲同為內應,待敵窮蹙。 民間見其夷然不驚,事皆秘不宣示,轉疑其陽拒陰撫,人心益渙。 十一月,敵張榜城外,限二十四時破城,勸商民遷避。 砲擊總督署,延燒市廛,城遂陷。 巡撫柏貴檄紳士伍崇曜等議和,名琛猶持不許入城之議,夜避左都統署,英人大索得之,舁登舟。 將軍、巡撫以聞,詔斥名琛剛愎自用,辦理乖謬,褫其職,英人遂踞省城,禁巡撫等官不得出,責以安民。 民各集團練,設總局於佛山,相持數年。 各國聯師赴天津,事乃益棘矣。 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 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 九年,卒,乃歸其屍。 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 黃宗漢,字壽臣,福建晉江人。 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 散館改兵部主事,充軍機章京。 歷員外郎、郎中,遷禦史、給事中。 二十五年,出為廣東督糧道,調雷瓊道,歷山東、浙江按察使。 鹹豐初,巡撫吳文鎔薦宗漢可重用,遷甘肅布政使。 二年,擢雲南巡撫,未之任,調浙江。 值試辦海運,湖郡漕船淺滯,改留變價,虧銀三十餘萬兩,布政使椿壽情急自縊。 宗漢疏請原米隨新漕運京,允之。 三年,粵匪犯江寧,調浙江兵二千名赴援。 江寧尋陷,宗漢赴嘉興、湖州籌防,疏言不可僅於本境畫疆而守。 於是分兵赴江蘇、安徽境內協防,詔嘉其妥協。 尋上海匪起陷城,請海運改於劉河受兌。 時江南大營需餉甚钜,宗漢貽書向榮,通盤籌算,請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確定每月額數。 榮據以上聞,文宗韙之。 四年,特詔褒宗漢辦理防務、海運,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詳無瞻顧,深堪嘉尚,特賜禦書「忠勤正直」扁額,勉其慎終如始,以成一代良臣。 擢四川總督。 給事中張修育疏言:「宗漢治浙,佈置合宜,未可更易。 」詔不允。 會因數月未奏事,降旨詢問,以疾為言,詔斥之,議降三級調用,加恩降二品頂戴,仍留總督任。 五年,馬邊夷匪為亂,平之。 遵旨遣松潘鎮總兵德恩以兵二千援荊州,又調兵四千赴貴州剿苗,並協餉十萬兩。 六年,復因久無奏報,命將軍樂斌查奏,以痰疾聞,下部議降調,命來京另候簡用。 補內閣學士,兼署刑部侍郎、順天府尹。 廣東軍事起,葉名琛被擄,授宗漢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時廣州為英人所踞,巡撫柏貴在城中為所脅制。 民團四起,文宗因徐廣縉等前拒英人入城,賴紳民之力,欲復用之,命在籍侍郎羅惇衍、京卿龍元僖、給事中蘇廷魁治團練。 惇衍等號召鄉團,得數萬人,戒期攻城,卒無功;又禁華人不得受僱為洋人服役以困之。 八年春,各國遣人赴江蘇投書致京師大學士訴粵事,請遣大臣至上海會議;且言逾期即赴天津。 詔仍回廣東候宗漢查辦,而英、俄兩國兵船已泊吳淞。 宗漢過江蘇,總督何桂清堅留在上海開議,宗漢不可,遽去;取道浙、閩,調兵不可得。 及至廣東,敵兵已犯天津。 宗漢駐惠州,惟恃聯絡民團,出示空言激勵,為英人所禁格,不能遍及。 既而天津和約成,俟償款六百萬兩分年交畢,始退出廣州,粵民愈憤。 英領事宣佈和議,新安鎮鄉勇殺其張示者數人,遂發兵陷新安。 民團大舉攻城,初勝終挫,懸賞格購洋官首,亦僅時伺隱僻,有所殺傷而已。 宗漢外怵強敵,內畏民嵒,不能有所措施。 泊大學士桂良等至上海議稅則及換約事宜,將與商交還廣州,向宗漢詢近狀,輒不答。 而英人以既議和,民團復相仇殺,來相詰問,且揭團紳告示載諭旨有異,必欲去宗漢及三團紳。 桂良等疏聞,詔責宗漢捕偽造諭旨之人,罷其通商大臣,改授何桂清。 英使額羅金猶不愜,遽率監赴廣東。 九年,遂復有天津之役。 尋調宗漢四川總督,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補。 十年,署吏部侍郎,尋實授。 四川京官呈請飭赴四川督辦團練,不許。 宗漢與載垣、端華、肅順等交結。 十一年,穆宗即位,載垣等獲罪。 少詹事許彭壽疏劾宗漢與陳孚恩、劉昆並黨肅順等,蹤跡最密。 詔曰:「黃宗漢本年春赴熱河,危詞力阻迴鑾。 迨皇考梓宮將回京,又以京城可慮,遍告於人,希冀阻止。 其意存迎合載垣等,眾所共知。 聲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濫廁卿貳,何以表率屬僚?革職永不敘用,以為大僚輭媚者戒。 」並追奪前賜禦書「忠勤正直」扁額。 同治三年,卒。 論曰:當道、鹹之間,海禁大開,然昧於外情,朝野一也。 粵民身創夷患之深,目擊國威之墮,憤懼交乘,遂因拒入城一事,釀成大釁。 朝廷誤信民氣可用,而不知虛聲之不足恃也。 徐廣縉操縱有術,幸安一時;葉名琛狃於前事,驕愎致敗,宜哉。 黃宗漢依違貽誤,終以依附權要被譴。 廣縉在粵東剿平羅鏡匪有功,及代賽尚阿督師,軍事已壞,旁皇失措,咎無可辭焉。 列傳一百八十二 常大淳 雙福 王錦繡 常祿 王壽同 蔣文慶 陶恩培 多山 吉爾杭阿 劉存厚 ★闊 周兆熊 羅遵殿 王友端 繆梓 徐有壬 王有齡 常大淳,字蘭陔,湖南衡陽人。 道光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禦史。 湖南鎮筸兵變,戕營官,鎮道莫敢誰何,大淳疏劾之。 出為福建督糧道,署按察使。 晉江縣獲洋盜三百八十餘人,總督欲駢誅之,大淳力爭,全活脅從者近三百人。 司獄囚滿,大淳曰:「囚不皆死罪,獄無隙地,疫作且死。 」乃分別定擬遣釋,囹圄一清。 歷浙江鹽運使、安徽按察使。 母憂歸,服闋,授湖北按察使,遷陝西、湖北布政使。 三十年,擢浙江巡撫。 鹹豐元年,海盜布興肆擾,疏劾黃岩、溫州、乍浦三鎮總兵應調遲延,親赴寧波,與提督會剿,降其渠,凡五月事定。 二年,調湖北。 粵匪犯長沙,土匪蜂起,或議停文武鄉試,大淳不可,終事無譁。 尋調山西,未行,時總督程矞采駐防湖南,失機獲罪,徐廣縉代之,駐湖南督師,而賊勢益張。 兩湖集兵長沙,防嶽州者僅千人,大淳奏調陝甘兵未至,嶽州土匪王萬里等踞桃林,檄防兵討之,萬里遁,而粵匪己走寧鄉,破益陽,出臨資口。 第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