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非我們負朝廷,實朝廷負我們也。 以我們汗馬功高,既不蒙體諒,又以猜疑見殺,人非土木,誰能忍耐?今日之事,唯有反耳!唯有反耳!」三桂急自掩其耳,離座而起曰:「再休亂言!免累及老夫。 」那時三桂雖如此說,但心中見諸將如此,已竊自歡喜。 唯諸將聽得三桂之言,哪裡肯聽?都忿忿而出,各人互相傳佈,都謂吳王此行,必不能免,吳王若死,朝廷必斬草除根,連自己也不能完全了。 一傳十,十傳百,互相嗟嘆。 馬寶見人心大動,反向部下說道:「今日若死裡求生,唯有反耳。 奈吳王優柔不斷,且畏首畏尾,意欲斂手就捕。 不知朝廷此舉,大負我們,即我們今日舉兵,後世猶當相諒。 奈大王不聽,實為可惜,不知諸君之意若何?」那時軍校皆奮然道:「我們心志已決,便是大王不從,我們亦反矣。 」馬寶道:「大王久着威聲,究不如得吳王為之主,更易成事。 不如逼大王,使不能不反,較為好策。 」三軍聽罷,皆以為然,便一聲呼喝,約有千數百人,直擁至撫臣行衙,把府衙重重圍住。 直進衙裡,先尋撫臣王之信,一見即罵道:「負心賊,助桀為虐,凌辱大王以及我輩,我當教汝先死也。 」撫臣王之信聽了大驚,正欲逃往,已是不及,被馬寶軍士趕上,一刀兩段,先結果了性命,即割了首級,呼嘯而出。 回營後,大呼道:「撫臣欲謀殺大王,並及我輩,我們已誅之矣。 朝廷負心,不念勛勞,反謀殺戮,今日之事唯有作反,能從我們者,可即來。 」是時使臣凌辱及撫臣威逼,皆已傳遍各營,又自三桂哭陵之後,軍心已變,各軍一聞此語,都踴躍願從。 即由為首的持撫臣首級往見三桂,三桂見了,偽為大驚,頓足大哭,以頭搶地,幾至失聲。 即謂諸人道:「撫臣乃朝廷命官也,爾輩如此,是殺我也。 朝廷必然加罪,孤豈能免乎?孤固不能幸生,即一家三百口,亦同時不保,恐爾輩亦不旋踵而俱盡也。 昔日無事,猶欲殺孤,況今更殺撫臣乎?」說罷,更放聲大哭。 諸將齊道:「大王不必介心,唯有反耳!吾等決無悔心也。 」三桂聽罷,即霍然起坐,謂諸將道:「事勢至此,已無可如何。 諸君不欲舉事則已,既欲舉事,立即便行,不宜因事以取禍也。 」諸將聞言,皆應聲動地。 三桂便部署諸將,先令囚執兩使,並令以撫臣王之信的首級祭旗。 其妻聞變大驚,急馳至軍前,抱三桂之足大哭道:「大王此行,殺吾兒矣。 」言時以頭搶地。 因三桂之長子在京,方為額駙。 那時三桂聽得,亦動起父子之情,隨之下淚。 隨謂其妻道:「孤亦不得已耳。 欲存吾兒,必殺吾身。 且為諸將同情相逼,以孤若見殺,諸將亦不能苟存,故不能以吾兒一人,而誤諸將性命也。 」諸將聞言,亦為感泣,交相勸慰,其妻始含淚而退。 當下傳令,囚執兩使。 獨新使王新命早知三桂必反,乃預先逃遁,不得被獲。 時已逃至衡陽,聽得三桂舉兵之耗,大驚道:「吾早知之矣。 彼若安心遵命移鎮,何至擁大兵而行?然不料其反之速也,吾幸不及于難。 今吾若不入京報告,更待何人?」便馳赴入京,加緊郵驛,日行七百里,計程五晝夜,已抵京城,直赴兵部衙門告變。 當到兵部衙門時,已神昏氣厥,撲到大堂之上。 部吏見他裝束,知是使臣,又看他郵驛到來,如此情景,知必有事故,乃即報知兵部大臣。 那時兵部大臣聽得,立即出堂,令扶起王新使,進以湯藥,問其原故。 王新使氣喘言道:「三桂反了!撫臣被殺了,使臣被囚了。 ”只說得這數句話,已不能再說下去。 徐徐又說道:「今三桂已傳檄四方。 吳軍已將到湖南也。 」兵部大臣聽得,立即奏知朝廷。 那知朝廷得知此事,真是異常震動,立召諸軍機大臣商議。 以吳三桂久經戰陣,部下能員極多,且他的羽翼又遍佈各省,固不難望風響應,故得了此耗無不惶駭。 有獻議以吳三桂的羽翼遍佈各省,須先行除去的;有獻議以京中大員多三桂舊交,恐其互通消息,宜先謀除絶根株的。 唯康熙帝以為不然。 因如此辦法,反致人心激變,事更難定,便立意一面發兵調將握守險要,所在戒嚴,以待三桂;又拜川湖總督蔡毓榮為大將軍,防守四川、湖、廣;再以賴培為大將軍,防守長江一帶,並降諭各省督撫提鎮,以固疆土。 這諭一下,各省都如風聲鶴唳一般。 康熙帝並謂諸臣道:“往者前明福王、桂王、唐王,各割一方,朕猶不以為意。 若三桂尚有大勛,人心所繫,部下雄兵百萬,皆是能戰之士,實不可不防。 」 因此便有親征之意。 奈廷臣皆交章諫阻,故暫作罷論,唯仍須看三桂動靜,然後定奪。 且說三桂自舉兵之後,即傳告四處,欲鼓動人心降附。 唯自覺難於措詞,左思右想,乃委曲其說。 凡各省大員平日與他有往來的,都佈告自己起兵原由,那布啟寫道:平西王吳三桂為佈告事:昔先朝不幸,闖、獻為殃,以至宗社淪喪。 本藩方待罪邊陲,未遑援救,負罪良多。 自念滿洲僻處東遼,久荷先朝之覆庇,應重友邦之誼,念切同仇。 故本藩欲除逆安邦,聊效秦庭之哭,冀稍盡報國之忱,用是借兵入關,俾清妖孽。 乃前方拒虎,後即進狼;既去元兇,又來大敵。 蓋本藩在秦晉報捷之日,即滿人在燕雲踐位之時矣。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吳三桂演義》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