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時辰後,終於繞過了一座山梁,眼看前面地勢越來越開闊,他剛剛接近一片樹林,忽聽「唰」地一聲箭響,一隻剛飛出林子的山鷄突然慘叫一聲落在汪士榮的馬前。 汪士榮四面環顧了一下,不見有人來撿,便飛身下馬,拾起了山鷄,拔出利箭,這才發現這箭是官造的,射箭的人決非黎民百姓。 汪士榮一想還是少惹麻煩為好,於是順手便把山鷄扔在地上,轉身上馬打算繼續趕路。 可就在這時,忽聽樹林裡傳來一片雜亂的跑步聲和劈劈叭叭折斷樹枝的聲音,又聽有人大聲喊到:「就在前面,我看得很清楚。 」汪士榮警覺地朝樹林望去,只見一群人背着各色山鷄野兔等獵物,一個個腰掛彎刀,手執硬弓,滿臉汗水,呼嘯着湧了出來。 他們一看眼前這一騎馬之人,便站住了。 這群人上下打量了汪士榮一番,只見那只山鷄在他馬前,而他手中還握著那支血跡斑斑的利箭。 一個身穿號衣的獵手首先開了口:「你是什麼人?」看穿戴和說話的口氣,他大概是個小頭目,粗聲粗氣的,兩隻溜溜轉的眼睛裡射出一道凶光。 汪士榮因兼程趕路,因此身着便裝,背後只背了一把劍,那些人自然分辨不出他是什麼人。 汪士榮打量着對面這些人,心想:「或許他們是西安城內的官兵,還是少招惹他們的好。 」於是汪士榮並沒答言。 那問話的小校見汪士榮一言不發,定睛盯着他,心裡琢磨開了:他是什麼人,是打獵的?不像呀!他手裡一無鳥銃,二無弓箭,只佩着把劍;是過路的客商?也不像,除了他的馬再也沒有箱籠褡褳之物,再說若是商人也不可能一人獨行,但又絶非普通百姓,他的衣着很講究,連馬鞍都是富貴人家才能有的那種式樣。 會不會是奸細,如今孫延齡已反,戰事就在眼前。 又想不可能,看他長相文質彬彬,完全一副書生模樣,又怎能是奸細呢?這小校越來越覺奇怪,心裡暗自打着算盤。 最後終於認定此人不是普通百姓,也非官軍,多半是逃難的商人。 別看他身無包裹箱籠等家什,說不安那硬頭貨就揣在懷中呢!這小校想到這裡心中起了邪念。 「我乃行路之人,你們又是幹什麼的?”汪士榮把手中的箭扔在地上,他的腔調壓過了對方。 那小校一聽,心說:「哼,好硬的口氣!難道要我們作倒行龜不成!」他回頭看了看身後的三十幾個兄弟,又斜眼看了看汪士榮,驕橫地說道:“老子是西安城內的官軍!」 「官軍!」汪士榮「哼」了一聲,「那為什麼不去守關,打哪家子的山鷄,你們的將官是誰?」汪士榮想借這幫人的嘴探聽一下虛實。 小校一聽對方竟敢盤問他們,氣就不打一處來。 他向地上的那只死山鷄掃了一眼,氣沖沖地說:「你給老子揀起來!」說完便朝身後的人使了個眼色,那三十幾個人「嘩」的一下把汪士榮圍在當中。 「你他娘的揀不揀?”他見汪士榮一動不動便又大喝一聲。 汪士榮冷冷一笑,回手抽出劍來,往前一伸,直衝那小校的鼻尖,小校只覺得鼻子尖上襲來一股寒氣,嚇得連忙倒退了好幾步。 他圓睜兩隻牛眼,嘶聲喊道:“娘的!我看你是不想活了,敢和你大爺動傢伙!」 那小校本想借汪士榮下馬拾鷄的時候動手搶劫。 可沒想到此人非但不從,反而要動干戈,他只覺得一股怒火直攻頭頂,心裡罵道:「老子在西安城還沒吃過生米!」於是他倒退了兩步,把刀舉過了頭頂,使足了平生力氣,向汪士榮近面劈來。 汪士榮一閃身,刀劍相擊,發出刺耳的碰撞之聲。 本來汪士榮並不想與這些人動手,可是見他們蠻不講禮。 像這種人不給他點兒顏色看看他是會得寸進尺。 想罷他一科馬繮,那馬朝前一跳,又一轉身,那小校就被甩在了右面。 說時遲那時快,汪士榮回手一劍,正刺中那小校的胳膊,那小校「啊”的一聲,拚命向後一閃,嘶叫起來:“殺,殺,殺了他!」 起初,那小校手下的弟兄們以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此人殺下馬來。 但哪知對面這個人武藝精通,一把寶劍舞動如飛,三十幾個人竟不能靠近,不但如此,有幾個官兵還負了傷,他們見形勢不妙,不敢戀戰,只聽那小校喊道:「有帳不怕算,弟兄們,撤!」說罷這三十幾人便狼狽地逃往樹林深處。 汪士榮也並不想要他們的性命,見他們已走,便勒馬繼續趕路。 落日黃昏,紅霞朵朵,涼風習習,蓊鬱的山嶺就像塗了胭脂的美人一般。 汪士榮無心欣賞這美麗的景色,他繞過了這座山梁後,一條平坦大道出現在面前,江土榮心中一喜,眼看西安城就在眼前,於是他催馬加鞭,打算在日落前趕到城中。 行了不多時,只見對面迎面來了一支二百多人的馬隊。 走近一看,他們個個都是粗壯的大漢,手執利刃,氣勢洶洶。 其中一個左臂纏布,右手持刀的大漢凶神似的橫在路當中。 汪士榮一眼就認出此人便是方纔被自己砍傷的小校,心中罵道:「畜生,又來找麻煩!」隨後便把馬勒定。 「哼!”立在路當中的大漢一聲冷笑:“冤家路窄,有種的咱們練練,是孬種就快給老子跪下來!」 汪士榮冷笑一聲:「看來諸位好漢是來比武的?」 「說著了,老子要宰了你!”大漢說著對身後的士兵道:“弟兄們殺不殺?」 方纔那群敗了陣的傢伙歇斯底里的喊道:「殺!殺了他給弟兄們出氣!」 第3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吳三桂》
第3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