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錢江便對秀全說道:「趁此大勝之時,休教向榮再養鋭氣。 」秀全大喜,隨派人傳令石達開、楊秀清,分路進兵。 石達開一路暫行慢表。 且說楊秀清得了錢江號令,卻是要先攻向榮,待拿得向榮,絶了後患,才會合進湖南去的。 楊秀清即對蕭朝貴說道:「向榮每戰必敗,看來是個沒用的人。 錢先生偏注意在他身上,某實不解!」蕭朝貴說道:「弟游廣東時,向聞錢先生說,此人雖無甚計策,只是勇敢耐戰。 且經戰事已久,軍令整肅,甚得人心。 若有數萬訓練之眾,糧械足備,使他獨掌全權,實未可輕敵!今他以賽尚阿反居其上,是天使之敗矣!望兄弟休便輕視。 」秀清聽罷,頗有不悅之色。 便道:「足下向說雲山和錢先生,同有一般本領。 想雲山在時,勸某直進湖南。 今錢先生反令回擊清軍,某實不解!由他怎麼說,我們自進湖南可也!」蕭朝貴聽到這裡,心中大怒,只念目前發作起來,反恐有礙大局。 想了一會,即和顏說道:「兄弟休要如此!錢先生主意不是不進湖南,不過目前恐勞崇光乘我們之後耳!兵機前後不同,兄弟何苦生氣!」楊秀清聽說得有理,才不反對,於是會合諸將商議進兵之計。 且說賽尚阿,至桂林地面,計點敗殘軍士,不滿三千。 欲待進桂林省城去,又羞見滿城文武!況且自己奉命都督廣西諸軍,是斷不能不出的。 聽得勞崇光一軍,正扎靈川,不如移兵那裡。 待與勞崇光合兵,較有把握。 想罷便先令軍士埋鍋做飯,然後起程,望靈川進發。 將趕至十餘裡,只見勞崇光早引一枝軍遠地迎接。 見了賽尚阿,即下馬在道旁等候!賽尚阿想起他身擁重兵,聽得兵敗,卻自不來救應,心中甚是不悅!奈這會正靠他一路兵,怎好發作?只得隱忍說道:「敗軍之將,何勞兄弟遠接!」崇光道:「卑職聽得前軍有失。 奈此處正當衝要,恐楊秀清乘機掩襲,故不敢遠離,只在附近打聽耳!今幸中堂無恙,待重整軍威,再圖恢復可也!」賽尚阿聽罷,才知勞崇光不發兵的原故。 兩人遂並馬同進城裡來。 勞崇光一面置酒與賽尚阿解悶。 酒至半酣,賽尚阿嘆道:「某當初奉命督軍,只道小醜跳樑,容易剪滅!今日遇之,方知洪秀全名不虛傳也!朝廷自此成一心腹大患矣!」勞祟光道:「廣西兵微將寡,實難為力!奈屢至廣東催取救兵,那徐廣縉和巡撫葉名琛,今天說要防外攻,明天說要防內患,互相推諉。 自烏蘭泰死後,已再無接應。 卑職料廣西實無能為矣!」兩人正談論間,忽報向榮親至,賽尚阿急與勞崇光出迎。 向榮入內坐定,賽尚阿道:「將軍夤夜趕至,必有事故?」向榮道:「某先到此,三軍隨後至!某軍中統領有江忠源者,此人謀勇足備,分發廣西知府,現到某軍中。 他料楊秀清必襲取靈川也!」賽尚阿道:「若靈川有失,彼必取桂林。 靈川城池難守,如之奈何?願得一見江忠源,以決大計。 但不知此人何在?」向榮道:「現在門外,弟不敢造次引見。 」賽尚阿便令請江忠源。 入內相見已畢,賽尚阿便把靈川難守,恐楊秀清趨攻桂林,一一問計。 江忠源道:「彼軍不攻桂林也,洪氏必不以廣西為基業。 石達開一軍,不過虛張聲勢耳!彼蓋欲盡破吾軍,使無後顧,然後大隊入湖南去也!」賽尚阿幾人聽罷,深眼其論。 便問應敵之計?江忠源道:「天幸馮雲山已死,楊秀清若來,吾必破之!」便向賽尚阿說如此如此,可以破楊秀清也。 賽尚阿大喜,便令依計而行。 此時楊秀清自從與蕭朝貴議事之後,立即通函,知會洪秀全接應。 隨留秦日綱守營。 令蕭朝貴、洪宣嬌為前部,引大隊望靈川而去。 忽離靈川十餘裡,蕭朝貴駐兵不進,秀清不知何事?正要差人問個原故,忽見蕭朝貴已自進來,向秀清說道:「靈川,本有勞崇光重兵把守。 今遠望不見城中動靜,只西北小山上扎一營盤,人馬卻是不多。 其中恐有埋伏,未可輕進。 」秀清道:「清軍屢敗,已成驚弓之鳥,望風逃遁,何必多慮!」蕭朝貴道:「向榮非畏事之人也!」秀清道:「向榮已退灌陽,如何知驟攻靈川?且兄弟言向榮有勇無謀,何以這會又懼他有埋伏?吾計已決,限今晚即下靈川,休再多言!」秀清說罷,洪仁達又說道:「如朝貴兄弟畏懼他人,我願自為前部。 」秀清道:「如此甚妙!」遂改令洪仁達為前部,轉令蕭朝貴、洪宜嬌隨後接應,以備緩急。 一面催兵進行。 將近離靈川城不遠,忽見城東山林內現出些少旗幟。 楊秀清道:「想此軍就是埋伏軍矣!朝貴兄弟料的不錯。 但如此埋伏,何足懼哉?」便令李開芳,引二千人往攻西北小山上的營盤;令林鳳翔引三千人抵禦東山林內的埋伏軍;自與洪仁達親攻城去。 蕭朝貴道:「既是兄弟要進兵攻城,我就在這裡紮營。 若有緩急,亦可救應。 」楊秀清從之。 蕭朝貴紮營甫定,秀清即令洪仁達直攻北門。 不料城上並無人馬把守。 洪仁達絶不費力,已攻進北門。 但見城內亦無一兵,只見有些少居民,在街上來往。 見了洪軍,都紛紛逃避。 其餘各家,都是關門閉戶,真像個予逃兵火的樣子。 洪仁達只道勞崇光先期逃去,因此不疑。 並不阻當,直進城內,即令軍士四下紮營。 第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洪秀全演義》
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