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有徘句集《寒山落木》,歌集《竹鄉俚歌》。 徘句論著《獺祭書屋徘話》,隨筆有《一滴墨汁》、《病床》、《六尺》等 譯註。 ②與謝蕪村1716-1783,江戶中期的徘句家、畫家,攝州人。 代表作有徘句集《蕪村七部集》、《摘新花》、《夜半樂》包括著名的《春風馬蹄曲》。 繪畫有《十宜帖》、《竹溪訪隱圖》等等 譯註。 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我曾把明治28年①當時子規以及他周圍人們的事蹟,國家、國際的動態,做成力所能及十分詳細的一覽表,首先是編寫卡片。 這個一覽表詳細記載子規經歷了嚴重的健康危機和精神危機,終於活了下來,直到甲午戰爭結束。 我想通過這項工作探索他在陷于危機的當時是靠什麼活下來的 既然當時我還年輕,這想法也許難免有些誇張 的問題,在集中精力製作資料卡片的過程中,這想法始終保持到底。 我的希望沒有落空,通過編製一覽表的過程,使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受到真正的鼓勵。 ①即1895年 譯註。 然而我不可能把子規克服危機的方法學到手,所以我想,對於子規這個典範,雖然非常敬佩,但只能另選典範,作為自己生活與奮斗的目標。 現在回想起來,想看出子規自覺認識出危機並克服危機這一典範的自己,顯然是個受教育者類型的人,而子規卻是不論處在什麼危機之中,都是作為一名教育者而勉勵自己並鼓舞別人的,這一點是十分明確的了。 1895年,子規已經是一位文學家了,他肩負起重大的工作,但當時他只有28歲,這一年他經歷的危機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轉換期。 這一年他得償夙願作為《日本》報社的從軍記者,到了甲午戰爭的前線。 把一個病弱文人送到國外戰場上去,當時《日本》新聞社老闆陸羯南是曾經反對的,但子規堅決要去,終於實現了他的願望。 實現從軍記者願望之後的子規寫給朋友虛子和碧梧桐的信上,的確是以教育者的文筆敘述了參加社會的意圖:「仆不知以從軍一事有助于雅事,仆亦不知以此有助于俗事,亦不知對雅事、俗事均有所助,然仆期于二者之中得其一也。 」 這裡所說的雅事指的就是文學,就是「作詩文小說」。 俗事指的是「編輯文學書,教育文學者」。 對於這兩者均無明確的成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戰爭勝利之後,國家在產業、學術、藝術均有新的發展。 「吾人有志于文學者,豈可不適應之而作使其發展之準備乎!」然而對他的年輕朋友述說自己的意圖,是為了作為教育者寫下下列一番話的佈局。 子規和虛子是見了面的,但是臨別時卻給了他一封信,說是請他以後從從容容地讀,那寫在四張古式信紙上的信是這樣說的:「今日相別,預期數月重逢剪燭鶯巷草廬暢談之日,足下已成學問文章均令人驚異者。 仆如志未遂而身先死,則遂吾之志成吾之業者,舍足下而無可求者也。 如蒙足下允諾,幸甚。 」 出發之日迫在眼前,出發之地在廣島,正做動身前的準備時,對文學頗有野心、比他小4歲的從弟藤野古白來訪,他同子規之間心理上的糾葛的情景,在場的虛子有所記述。 從古白來看,兄弟之間緊張的原因是,仍不得志的自己對於文壇上已經成名、此次又被選為從軍記者的從兄一定心懷嫉妒。 這一點,後來子規也有此忖度。 另一個緊張的原因可能是古白向他發出要求救助的信號,但沒有直率地表述。 子規在廣島等待出發的時候,就接到古白企圖用手槍自殺未果而受重傷的通知。 但是子規只用從軍記者裝束的照片表示慰問之情,就乘船出發了。 古白對於教育者的子規,自己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這麼說固然無情,但是卻不能不這麼說。 「翌年秋季」的短歌上有這樣一句:「木偶來護樹,颱風過後花更白」。 子規在前書作了這樣的記載:「松山田宅一角划出兩三尺之地,栽上樹苗,擺上木偶,此小兒之戲,稱之為木偶護樹。 」這是懷念自殺的古白寫的。 子規後來編的《古白遺稿》編者後記裡說,兒童時代在一起玩耍的古白,給他的心刻上了深深的傷痕:「……有一次,古白把我最喜歡的木偶護樹的園景中小梅樹苗全給拔了,我忍無可忍狠狠地揍了他。 母親痛加斥責。 從此以後我就不願意和他在一起了。 從此我也知道,古白愛破壞的性格根本不能見容於我。 」 即使這樣,後來古白繼子規之後去了東京,對於想當文學家的青年古白,子規仍以骨肉之情接納了他。 古白常和集體宿舍的同學閙摩擦,而且也不認真地學。 這時的子規,他那教育者的本性無法保持沉默。 子規約古白去向島散步,藉機談了他的意見: 你得定下學習的目的。 目的一定下來,就要堅持不懈地朝着目的前進。 現在不為一生之計,老了就該後悔了。 我的話說了一半,一直低頭不語的他,眼淚巴噠巴噠地掉下來,他哭了。 我沒有申斥他,也沒有命令他,依舊心情愉快地和他談下去。 但古白哭出聲來。 我不解其意。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自幼就存在於古白的頭腦中,直到他死也沒有任何人能解開。 這個令人不可解的謎,是和受教育的能力相反的,這樣看大致不會錯。 因為古白的性格是和子規不能相容的,不是別的什麼,用子規的教育理念一比照就一清二楚。 《病床譫語》中,按照子規的分類癖,他把教育分成六項之後,認為學校教育只能給學生智育、技育,也就是給予知識鍛鍊技術的教育。 他談自己若有機會 「如果我有兩頃地」,意思是說如有若干恆產,我將退到麥青風暖之處 第3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
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