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戶是怎樣將她自己從由於過度的瘋狂和絶望而企圖自殺,以及近似神經癥狀的隱居狀態中解救出來的呢?使她回心轉意的是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的第1次集會。 在那裡,她有了一個最基本最本質的發現,那就是「正在受苦的不止我自己」。 我曾多次聽人們說,第1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它使在原子彈爆炸後,度過了黑暗、漫長而沉默的日日夜夜的廣島人第1次獲得了發言的機會,這對於原子彈受害者們來說具有何等劃時代的意義!它給予原子彈受害者以人類自我恢復的契機,同時,也為日本和世界從事和平運動的人們指明了奮斗方向。 我作為一個局外的旁觀者,很難對和平運動的歷史做出客觀的評價。 而事實只是在於,如同第1屆大會這樣,使原子彈受害者體驗到人類的變革,這種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其性質正在逐步發生變化。 有人認為從中發現了某種頽廢,這決不是毫無根據的批評。 當然,頽廢並非來自原子彈受害者一方。 藉此機會,村戶從沉溺于過去拒絶同現實社會溝通而隱居起來的近似神經癥狀的狀態下醒悟過來,能夠面對現實與未來。 她在原子彈受害者的和平運動中參加部分工作,並曾去國外旅行。 在法國,她會見了臨終前的居里夫人。 不久將被白血病奪去生命的居里夫人,當時曾對村戶等所謂的原子彈受害少女們說,你們即便保持沉默,我也理解你們的所有痛苦。 這些被稱為原子彈受害少女的人們,她們都同村戶一樣重振精神,戰勝了對「失去的美」的懷念和對毀了自己面容的疤痕的厭惡和羞辱。 我們必須認識到,敢於登上講壇沐浴光環的她們,就是有過重振精神體驗的人們,而且,她們也是堅持這種精神,敢於接受原子彈受害少女稱呼的人們。 包括村戶在內遭受原子彈災害的和平運動參加者們的意志就是「決不能再讓別人嘗受自己曾嘗受的痛苦」,這是重藤院長和村戶的共同語言。 原子彈受害少女和居里夫人的心無疑是完全相通的。 關於這一天要在電視中發表談話的事,村戶直到最後還在猶豫。 這說明,她的回心轉意並非是教條的、一成不變的,她的每一天總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度過。 當電視觀眾們看到那副洋溢着美好憧憬的嚴肅面容時,一定會為之感動。 村戶所說的「失去的美」,道出了廣島所有受到疤痕傷害的女孩們的心聲。 如上所述,無比威嚴的原子彈受害者們在同原子彈所帶來的災難進行着如此正統的鬥爭。 而廣島的原子彈醫療工作,只有成為這場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才有可能更為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個短短的電視片並不足以為《中國新聞》社論委員金井利博先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對原子彈氫彈受害白皮書的計劃做出說明。 這份計劃涉及到金井委員個人的人類觀和文明觀,而且這些觀點是在金井先生20年的廣島新聞工作者的生活中形成和發展的。 正因為如此,拋開這些觀點去說明原子彈氫彈受害白皮書的計劃,對於金井先生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根據金井先生的想法,我也在製作這一電視片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以下兩個問題。 納粹德國在奧茨維辛屠殺猶太人的真相,已廣為世人所知。 然而,儘管在廣島已經發生了較之奧茨維辛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類悲劇,而且目前仍然存在這種悲劇重演的危險或許玩世不恭的人們,認為國際政治中的馬基雅維裡主義①正是他們所希望的,卻決未為世人所周知。 至少應該像奧茨維辛那樣,讓更多的人正確地瞭解曾經發生在廣島的那場人類悲劇的真相。 ①馬基雅維裡,意大利人,主張為達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譯者。 另一個焦點是一個涉及到金井先生文明觀的問題。 戰後,如果立即將戰爭的慘狀作為中心,則日本人將從這裡逃往四面八方。 我們的生活形態便會成為一個從遠處圍着戰爭慘狀的麵包圈型。 而當消費文明日趨繁榮的今天,人們卻把戰爭的慘狀拋在腳下,一直向上逃去,形成一個以奧林匹克為頂點的金字塔型。 但是,這座金字塔內漆黑的空洞尚未被完全填補,廣島的人類悲劇還在那裡繼續存在着。 原子彈氫彈受害白皮書運動,就世界而言,要像奧茨維辛那樣,讓全世界的人都切實而徹底地瞭解曾經發生在廣島的人類悲劇。 而就日本人內部的國民反思而言,則是必須消滅存在於我們消費生活繁榮的金字塔內部的空洞。 否則,我們就無法阻止像《讀賣新聞》專欄報道的19歲女孩遺書中所寫的那種「按照上天安排」的自殺。 因為他們確信既得不到任何救助,命運也不會出現逆轉,從而墜入了絶望的深淵。 自從去年夏天我在廣島聽到金井社論委員關於原子彈氫彈受害白皮書的提案以來,我始終在關注着這項運動。 到目前為止,至少在金井等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運動正在穩步發展。 去年初秋,當我開始為本書撰寫介紹原子彈受害白皮書計劃的文章時,立即收到了金井先生的來信。 他在信中首先坦率地談到了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參加了那年夏天三縣聯席會議的禁止原子彈氫彈大會的。 「在三縣聯席大會和八·六和平大會上,最擁有大膽發言和揭露真相權利的就是原子彈受害者,尤其是已經死去的受害者。 為紀念這些無法出席會議的人,曾舉行儀式,默哀一分鐘。 」 第3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
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