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勢所必然的憤懣、不安、疲勞一齊襲來,以致動作遲緩,白天在光線極暗的原生林裡行軍中碰上「不下樹的人」。 他渾身赤裸,只有大腿根處纏着少許破布。 頭髮長而又長,瘦瘦的四肢全是筋肉沒有一點脂肪,筋肉之間的凹處全是積存的黑垢。 在樹上發現了這位「不下樹的人」,士兵們把他誤認為猴子就是自然的了。 於是開槍狙擊。 他雖然受傷而掉下來,但是倒立着逃跑,簡直是個怪物。 士兵的憤怒與不安受到刺激,追上來把他打死,決不是不可想象的吧?士兵們果然憤怒和急躁了,疲勞的腦子一定想:這不是人。 他們只想到不是人,但卻沒有更多地想想,四國的森林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野生動物?等把這個野獸打得躺在泥地上一動也不能動的時候才看得出,原來這是一個初老的男人,只見他渾身沒有絲毫脂肪,全是樹上生活絶對必須的筋肉。 這對於士兵們來說,只能加深他們對自己的憎惡。 「不下樹的人」被慘殺,對盆地的人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 這五十天戰爭爆發之前,「不下樹的人」不屬於峽谷和「在」的人。 他總是在穿過「死人之路」的原生林深處利用光葉櫸樹大樹枝的寬闊空檔,搭建小屋,生活在那裡。 他只是為了找吃食的時候,才出了他的生活圈而來到外緣。 如果討不到,「不下樹的人」倒立着一跳一跳地橫穿道路,上了住宅林,進入人們生活圈子,長期以來因為厭人癖而離開峽谷終於成了樹上人的老人,現在和盆地的人正面交談了。 孩子們跟他起鬨逗樂,甚至朝他扔石子。 當生活於我們的土地外緣的人被大日本帝國軍隊擊落並被打死時,峽谷和「在」的人們,他們的共同體,也就是村莊=國家=小宇宙的全體人員,都感覺受到侮辱。 只要看清戰爭的本質,那就自然明白,五十天戰爭開戰之前是大日本帝國軍隊和村莊=國家=小宇宙的領導層之間的戰爭。 因為破壞人通過夢向老人們發出指令,人們不過是努力進入戰爭態勢而已。 「不下樹的人」被慘殺的時候,五十天戰爭就成了峽谷和「在」所有憤怒人們的戰爭了。 那麼,「不下樹的人」這個所謂的路邊渾蛋或者瘋子,為什麼出現在溯行而來的大日本帝國軍隊面前的呢?因為他在參加五十天戰爭並且擔任偵察工作之前,就復歸於共同體了。 原因是五十天戰爭開始時的堤堰作戰,住在盆地裡的人們的生活場地,中心和周邊恰好調換了位置,所以,在這之前一直住在共同體外緣的「不下樹的人」,就被置於共同體的中心位置了。 修築土堤把峽谷的黑水攔起來造成水庫的計劃剛一開始,人們就離開峽谷轉移到「在」。 這首次移住的時候,值得注目的一件事是業已老朽的蠟庫給拆了,拆下來的東西運到峽谷學校「在」的分校校園裡。 開戰迫在眉睫,建設堤堰的同時還搞這項大工程,即使只有象徵的意義,但是也足以表明了人們以為淹沒了破壞人的住處是心有不甘的。 妹妹,那蠟庫在五十天戰爭之後又在原來的地方複原了。 新選定的這個連隊,作為「第2次維持治安」而派出的軍隊開始溯行前來時,人們從「在」出發,越過「死人之路」,在原生林裡散開。 也就是說,村莊=國家=小宇宙人們生活的場地轉移到過去一直看作邊緣地帶,即例來屬於「不下樹的人」生活場地上,因此,「不下樹的人」這時意識到,他處在共同體的中心部分了。 原生林裡的生活問題,「不下樹的人」是飽有經驗的老手,所以盆地老人們的作戰會議極盡禮貌地邀請他參加,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不下樹的人」以此為契機恢復了對社會的積極性,參加了五十天戰爭。 特別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獨特技能,給盆地的偵察人員當嚮導,沿著森林奔向河的下游而去。 因此,當他注意觀察河的下游出現穿軍裝的人們行軍動靜時,不料被對方發現而遭到狙擊。 他掉下來之後還倒立着一跳一跳地逃跑,但士兵們窮追不捨,終於把他抓住活活打死。 大日本帝國的軍隊檢驗屍體之後,把他埋在行軍道路旁邊,同去的偵察員牢牢記住那個地點趕緊回來報告。 村莊=國家=小宇宙派出一排人立刻把屍體挖出來。 因為「不下樹的人」生性憎惡地面,所以必須讓他仍舊保持他這個自由。 隨後是立刻把屍體洗得乾乾淨淨,立即火葬。 他自從中年得了憂鬱症之後,多年來一直住在那棵巨大的光葉櫸樹上,所以就把他的骨灰放進那櫸樹的樹洞裡了。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五十天戰爭第2個犧牲者的英靈。 這個光葉櫸樹的樹洞從此也有了一份祝福膳食①,另一份就是破壞人在夢中再現以來,送往峽谷蠟庫的那一份。 ①日本風俗,家人為了祝願長期在外的親人永保平安,每餐特為親人設固定之座,擺上份膳食,稱為祝福膳 譯註。 團部反省了開頭混成一連遭到殲滅,很想這次能取得模範效果,所以第2次派遣軍特別注意任命了受到士兵信任和佩服的連長。 第2次派遣的軍隊儘管在泥濘中前進,體力上和心理上消耗巨大,但是偵察的人報告說,除了殲滅了「不下樹的人」之外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兵不血刃地進駐了我們這塊土地。 此刻我們這片土地到處都是黑淤泥,峽谷這裡只要用鞋後跟挖一挖就會湧出黑水,簡直成了沼澤地一般的廢墟。 離開道路就是足以沒到膝蓋的泥,滋生了大量蚊蠅。 第2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
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