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治,字階平,浙江會稽人。 乾隆十三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 遷國子監司業。 充廣東鄉試正考官。 覆命,奏對稱旨,命以道員發廣東待缺。 旋除惠嘉潮道,移署糧驛道。 卓異引見,擢署左副都禦史。 遷吏部侍郎。 廣東總督楊廷璋等追論國治署糧驛道時失察家人舞弊,讞實,奪職。 起授山西冀寧道。 三遷湖北巡撫。 三十四年,命署湖廣總督,兼荊州將軍。 時湖北頻歲水旱,治賑,缺倉穀四十八萬餘石。 國治議發司庫白金二十萬,俟秋穫易穀,來歲春夏間出糶,石溢銀一錢。 行之數年,倉穀得無缺。 三十六年,移湖南巡撫。 師征金川,治軍械,造藥彈,費不給。 國治請以司庫儲備軍興白金十餘萬,照一年應扣各糧通行借給,仍分三年扣還歸款。 國治又以出征將弁,例軍中升用,本營缺出,仍系照常拔補。 循資按格者,轉得坐致陞遷;冒敵衝鋒者,專待軍營缺出,無以鼓勵戎行。 請嗣後本營缺出,與出征將弁一體論升。 皆從其請。 三十八年,召還京師,命在軍機處行走,並直南書房。 三十九年,授戶部右侍郎。 四十二年,遷尚書。 四十七年,加太子少傅。 四十八年,命協辦大學士。 五十年,晉授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五十一年,卒,加太子太保,謚文定。 國治父文標,官刑部司獄,恤囚有惠政。 國治篤孝友,與兄孿生,兄蚤卒,終生不稱壽,事嫂如母。 治事敬慎縝密。 生平無疾言遽色,然不可以私幹。 門下士有求入按察使幕主刑名者,戒之曰:「心術不可不慎!」其人請改治錢穀,則曰:「刑名不慎,不過殺一人,所殺必有數,且為人所共知。 錢穀厲人,十倍刑名,當時不覺。 近數十年,遠或數百年,流毒至於無窮,且未有已!」卒不許。 著有敬思堂集。 英廉,字計六,馮氏,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 雍正十年舉人。 自筆帖式授內務府主事。 乾隆初,命往江南河工學習,補淮安府外河同知。 累遷永定河道。 河決,總督方觀承劾英廉淤溝鑲埽,衝陷水上月堤,匿不以聞,遂誤要工。 奪職,逮治,英廉抗辨。 踰年讞未決,觀承請遣大臣蒞其事。 上命尚書舒赫德會鞫,言英廉申報不以實,且未將淤溝先事預防,堵築經費,當責出私財以償。 上諭言:「英廉上官未及兩月,淤溝失防,咎實在前政。 然觀承以總督劾屬吏,不敢率意入罪,讞踰年未定,請遣大臣蒞其事。 是其心有所警畏,亦朕明慎庶政之效。 仍從其請。 」未幾,命在高梁橋迤西稻田廠效力。 尋復自筆帖式授內務府主事。 累遷內務府正黃旗護軍統領。 外授江寧布政使,兼織造。 英廉以父老,乞留京師,賜二品銜,授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 三十四年,征緬甸,師行,命與尚書托庸等董其事。 遷刑部尚書,仍兼戶部侍郎、正黃旗滿洲都統。 三十九年,侍郎高樸劾左都禦史觀保,侍郎申保、倪承寬、吳壇交內監高雲從,泄道府記載。 上問英廉,英廉謝不知。 詔詰責,命奪職,從寬留任。 京師商人投呈皇六子,有所陳請,事下內務府。 上召內務府諸大臣,問:「收呈者誰也?」英廉、金簡皆謝不知。 邁拉遜乃言「六阿哥收呈」。 上責英廉、金簡隱諱,下部議,命寬之,仍註冊。 四十二年,協辦大學士。 四十四年,暫署直隷總督。 四十五年,大學士於敏中卒,上以英廉本漢軍,協辦有年,特授漢大學士。 漢軍授漢大學士自英廉始。 尋授東閣大學士,仍領戶部。 四十六年,復署直隷總督,疏請清州縣虧帑。 四十七年,加太子太保。 復署直隷總督。 直隷災,治賑,疏請以截存漕米補各倉儲穀,又疏請蠲未完耗羨三萬餘兩,皆從其請。 尋以病乞罷,命以大學士還京師養痾。 卒,賜白金五千治喪,祀賢良祠,謚文肅。 彭元瑞,字蕓楣,江西南昌人。 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直懋勤殿。 大考,以內直不與。 遷侍講。 擢詹事府少詹事。 直南書房。 遷侍郎,歷工、戶、兵、吏諸部。 高宗六十壽,次聖教序為贊以進,上嘉之。 上制全韻詩,元瑞重次周興嗣千字文為跋。 上手詔獎諭,稱為「異想逸材」,賜貂裘、硯、墨。 敕撰寧壽宮、皇極殿鐙聯,稱旨,賜以詩。 闢雍成,釋奠講學,又繼以耕耤。 上三大禮賦。 擢尚書,歷禮、兵、吏三部。 五十五年,上八十壽,以歲陽在庚,進八庚全韻詩。 上以庚立字數奇,易首句用韻去一聯,末句乃諧律,親為裁定。 尋加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 五十六年,以從孫冒入官,禦史初彭齡論劾,左授禮部侍郎,命仍直南書房。 尋復授工部尚書。 嘉慶四年,高宗奉安禮成,元瑞撰祝文,仁宗嘉其得體,加太子太保。 元瑞子翼蒙,官江南鹽巡道,坐事免,元瑞自劾,又坐誤舉編修繆晉,下吏議,上皆寬之。 修高宗實錄,命充總裁。 八年,以疾乞罷,慰留,久之乃許。 命仍領實錄總裁。 旋卒,贈協辦大學士,謚文勤。 元瑞以文學被知遇。 內廷著錄藏書及書畫、彞鼎,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鑒、寧壽鑒古、天祿琳瑯諸書,元瑞無役不與。 和章獻頌,屢荷褒嘉。 所著有經進槁、知聖道齋跋尾諸書。 高宗實錄成,推恩賜祭,並祀賢良祠,官翼蒙員外郎。 紀昀,字曉嵐,直隷獻縣人。 乾隆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 再遷左春坊左庶子。 京察,授貴州都勻府知府。 高宗以昀學問優,加四品銜,留庶子。 尋擢翰林院侍讀學士。 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得罪,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 釋還,上幸熱河,迎鑾密雲。 試詩,以土爾扈特全部歸順為題,稱旨,復授編修。 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劉統勛舉昀及郎中陸錫熊為總纂。 從永樂大典中搜輯散逸,盡讀諸行省所進書,論次為提要上之,擢侍讀。 上覆命輯簡明書目。 坐子汝傳積逋被訟,下吏議,上寬之。 旋遷翰林院侍讀學士。 建文淵閣藏書,命充直閣事。 累遷兵部侍郎。 四庫全書成,表上。 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賚。 遷左都禦史。 再遷禮部尚書。 復為左都禦史。 畿輔災,饑民多就食京師。 故事,五城設飯廠,自十月至三月。 昀疏請自六月中旬始,廠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從之。 復遷禮部尚書,仍署左都禦史。 疏請鄉會試春秋罷胡安國傳,以左傳本事為文,參用公、穀,從之。 嘉慶元年,移兵部尚書。 復移左都禦史。 二年,復遷禮部尚書。 疏請婦女遇強暴,雖受汙,仍量予旌表。 十年,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卒,賜白金五百治喪,謚文達。 昀學問淵通。 撰四庫全書提要,進退百家,鈎深摘隱,各得其要指,始終條理,蔚為巨觀。 懲明季講學之習,宋五子書功令所重,不敢顯立異同;而於南宋以後諸儒,深文詆諆,不無門戶出入之見雲。 陸錫熊,字健男,江蘇上海人。 乾隆二十六年進士。 召試,授內閣中書。 累遷刑部郎中。 與昀同司總纂,旋並授翰林院侍讀。 五遷左副都禦史。 旋以書有譌謬,令重為校正,寫官所費,責錫熊與昀分任。 又令詣奉天校正文溯閣藏書,卒於奉天。 陸費墀,字丹叔,浙江桐鄉人。 陸費為衤複姓。 墀,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充四庫全書館總校,用昀、錫熊例,擢侍讀。 累遷禮部侍郎。 書有譌謬,上謂昀、錫熊、墀專司其事,而墀咎尤重。 文瀾、文匯、文宗三閣書面葉木匣,責墀出資裝治。 仍下吏議,奪職。 旋卒。 上命籍墀家,留千金贍其孥,餘充三閣裝治之用。 論曰:乾隆中年後,多以武功致台鼎。 若三寶、永貴、國治、英廉,皆先陟外台,易攵歷著聲績。 國治直樞廷十餘年,先後與於敏中、和珅未嘗有所阿。 新、元瑞、昀起侍從,文學負時望。 新謹厚承世遠之教。 昀校定四庫書,成一代文治,允哉,稱其位矣! 列傳一百八 裘曰修 吳紹詩 子垣 壇 閻循琦 王際華 曹秀先 周煌 子興岱 曹文埴 杜鬰林 王士棻 金簡 子縕布 第4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中》
第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