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檀,字襄西,山東濟寧人。 乾隆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 五年,考選陝西道監察禦史。 疏請酌減上元燈火聲樂,略言:「人君一日萬幾,一有暇逸之心,即啟怠荒之漸。 每歲上元前後,燈火聲樂,日有進禦。 原酌量裁減,豫養清明之體。 」上降旨,謂:「書雲‘不役耳目’,詩雲‘好樂無荒’,古聖賢垂訓,朕所夙夜兢兢而不敢忽者。 惟是歲時宴賞,慶典自古有之,況元正獻歲,外籓蒙古朝覲有不可缺之典禮。 朕踵舊制而行之,未嘗有所增益。 至於國家政事,朕仍如常綜理,並未略有稽遲。 永檀胸有所見,直陳無隱,是其可嘉處,朕亦知之。 」 京師民俞君弼者,為工部鑿匠,富無子。 既死,其戚許秉義謀爭產。 內閣學士許王猷與同族,囑招九卿會其喪,示聲氣,且首君弼有藏鏹。 步軍統領鄂善以聞,詔嚴鞫,秉義論罪如律,並奪王猷職,旨戒飭九卿。 六年,永檀奏:「風聞鄂善受俞氏賄萬金,禮部侍郎吳家駒赴吊得其貲;又聞赴弔不僅九卿,大學士張廷玉以柬往,徐本、趙國麟俱親會,詹事陳浩為奔走,謹據實密奏,備訪查。 」又言:「密奏留中事,外間旋得消息,此必有私通左右暗為宣洩者。 權要有耳目,朝廷將不復有耳目矣。 」疏入,上疑永檀妄言,命怡親王,和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來保按治,摘永檀奏宣洩密奏留中果何事,又謂權要私通左右,此時無可私通之左右,亦無能私通左右之權要,詰何所見,命直陳。 鄂善仆及居間納賕者,皆承鄂善得俞氏賄,和親王等以聞。 上召和親王、鄂爾泰、訥親、來保同鄂善入見,上溫諭導其言,鄂善乃承得白金千。 上諭鄂善曰:「汝罪於律當絞。 汝嘗為大臣,不忍棄諸市。 然汝亦何顏復立於人世乎?汝宜有以自處。 」既又下和親王等會大學士張廷玉、福敏、徐本,尚書海望,侍郎舒赫德詳議,如上諭。 乃命訥親、來保持王大臣奏示鄂善,鄂善乃言未嘗受賕。 上因怒責鄂善欺罔,奪職下刑部,又命福敏、海望、舒赫德會鞫,論絞,上仍令賜死。 家駒、浩並奪職。 永檀答上詢宣洩留中事,舉吳士功密劾史貽直以對。 和親王等諮察大學士趙國麟等赴俞氏會喪雖無其事,然語有所自來。 上乃獎永檀摘奸發伏,直陳無隱,擢僉都禦史。 國麟獨奏辨,言:「永檀風聞言事,以蒙恩坐論之崇班,而被以跪拜細人之醜行。 事有流弊,宜防其漸。 數有往複,當保其終。 明季言路與政府各分門戶,互相擠排,綱紀浸以大壞。 在今日權無旁撓,言無偏聽,寧為未然之慮,不弛將至之防。 乞特降諭旨,明示天下,以超擢永檀為獎其果敢,宥其冒昧。 嗣後凡詆斥大臣按之無實者,別有處分。 則功過不相掩,而賞罰無偏曲。 如以臣言過戇,乞賜罷斥,或容解退,以全初心。 」上手詔謂:「超擢永檀,亦善善欲長、惡惡欲短之意,大學士所雲,老成遠慮,朕甚嘉納。 其入閣視事,毋違朕意。 」而國麟求去益力,給事中盧秉純劾國麟,謂:「上詢國麟嘗會俞氏喪否,出以告其戚休致光祿寺卿劉籓長,語無狀。 」上召籓長,令鄂爾泰、張廷玉、徐本、訥親、來保按其事,因謂籓長市井小人,國麟與論姻,又嘗奏薦,事非是。 遣鄂爾泰等諭意,令請退。 居數日,國麟疏不至,乃特詔左遷,留京師待缺。 秉純語過當,籓長刺探何緣被譴,不謹,皆奪職。 又擢永檀左副都禦史。 貴州甕安民羅尚珍詣都察院訴家居原任四川巡撫王士俊侵其墓地,命永檀如貴州會總督張廣泗按治,士俊論罪如律。 河南巡撫雅爾圖劾永檀自貴州還京師,道南陽,縱其仆撻村民,下部議罰俸。 七年十二月,命如江南會巡撫周學健治賑,未行,永檀以密奏留中事告大學士鄂爾泰子鄂容安。 上命奪職,下內務府慎刑司,令莊親王,履親王,和親王,平郡王,大學士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來保、哈達哈按其事。 鄂容安、永檀自承未奏前商謀,既奏後照會。 王大臣等用泄漏機密事務律論罪,上責其結黨營私,用律不合,令會三法司覆讞。 王大臣等因請刑訊,並奪大學士鄂爾泰職逮問,上謂鄂爾泰受遺大臣,不忍深究,下吏議,示薄罰。 永檀、鄂容安亦不必刑訊,永檀受恩特擢,乃依附師門,有所論劾,無不豫先商酌,暗結黨援,排擠異己,罪重大;鄂容安罪亦無可逭,但較永檀當末減。 命定擬具奏,奏未上,永檀卒於獄。 鄂容安論戍,上寬之,語在鄂容安傳。 柴潮生,字禹門,浙江仁和人。 雍正二年舉人,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 累遷工部主事。 乾隆七年,考選山西道監察禦史。 是歲旱,上降詔求言。 潮生疏言:「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風;益謙虧盈,檢身之至理。 臣伏讀上諭有雲:‘爾九卿中能責難於君者何人?陳善閉邪者何事?’此誠我皇上虛懷若穀、從諫弗弗之盛心也。 今歲入春以來,近京雨澤未經霑足,宵旰焦勞,無時或釋。 惟是天時雨暘,難以窺測;而人事修省,不妨過為責難。 修省於事為者,一動一言,純雜易見;修省於隱微者,不聞不見,朕兆難窺。 君心為萬化之源,普天率土,百司萬姓,皆於此託命焉。 皇上萬幾餘暇,豈無陶情適興之時?但恐一念偶動,其端甚微,而自便自恕之機,或乘於不及覺,遂致潛滋暗長而莫可遏。 則俄頃間之出入,即為皇功疏密所關。 伏乞皇上於百爾臣工所不及見,左右近習所不及窺,朝夕愈加劼毖,豈特隨時修省致感召之休徵已哉?」 第3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中》
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