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吳王濞出兵時,大將軍田祿伯,曾進語吳王道:「我兵一路西行,若無他奇道,恐難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出江淮間,收復淮南長沙,長驅西進,直入武關,與大王會,這也是一條奇計呢!」吳王意欲照行,偏由吳太子駒,從中阻撓,恐祿伯得機先叛,請乃父不可分兵,遂致一條奇計,徒付空談。 嗣又有少將桓將軍,為吳畫策道:「吳多步兵,步兵利走險阻,漢多車騎,車騎利戰平地,今為大王計,宜趕緊西進,所過城邑,不必留攻,若能西據雒陽,取武庫,食敖倉粟,阻山帶河,號令諸侯,就使一時不得入關,天下已定,否則大王徐行,漢兵先出,彼此在梁楚交界,對壘爭鋒,我失彼長,彼得我失,大事去了!」吳正濞又復狐疑,偏問老將。 老將都不肯冒險,反說桓將軍年少躁進,未可深恃。 於是第2條良謀,又屏棄不用。 吳王該死。 好幾十萬吳楚大兵,徒然屯聚梁郊,與梁爭戰。 梁王武派兵守住棘壁,被吳楚兵一鼓陷入,殺傷梁兵數萬人。 再由梁王遣將截擊,復為所敗。 梁王大懼,固守睢陽,聞得周亞夫已至河雒,便即遣使求援。 那知亞夫抱定本旨,未肯相救,急得梁王望眼將穿,一日三使,催促亞夫。 亞夫進至淮陽,仍然逗留。 梁王待久不至,索性將亞夫劾奏一本,飛達長安。 景帝得梁王奏章,見他似泣似訴,料知情急萬分,不得不轉飭亞夫,使救梁都。 亞夫卻回詔使,用了舊客鄧尉的秘謀,故意的退避三舍,回駐昌邑,深溝高壘,堅守勿出。 梁王雖然憤恨亞夫,但求人無效,只好求己,日夜激勵士卒,壹意死守,複選得中大夫韓安國,及楚相張尚弟羽為將軍,且守且戰。 安國持重善守,羽為乃兄死事,尚為楚王戊所殺,見前回。 立志復仇,往往乘隙出擊,力敗吳兵,因此睢陽一城兀自支持得住。 吳楚兩王,還想督兵再攻,踏破梁都。 不料有探馬報入,說是周亞夫暗遣將士,抄出我兵後面,截我糧道,現在糧多被劫,運路全然不通了。 吳王濞大驚道:「我兵不下數十萬,怎可無糧?這且奈何!」楚王戊亦連聲叫苦,無法可施。 小子有詩詠道: 老悖原為速死征,陵人反致受人陵; 良謀不用機先失,坐使雄兵兆土崩。 欲知吳楚兩王,如何抵制周亞夫,且待下回再敘。 鼌錯之死,後世多代為呼冤。 錯特小有才耳,其殺身也固宜,非真不幸也。 蘇子瞻之論錯,最為公允,自發而不能自收,徒欲以天子為孤注,能保景帝之不加疑忌耶!惟袁盎借公濟私,當國家危急之秋,反為是報怨欺君之舉,其罪固較錯為尤甚,錯死而盎不受誅,錯其原難瞑目歟!彼周亞夫之受命出征,以謹嚴之軍律,具翕受之虛心。 趙涉,途人耳,一經獻議,見可即行,鄧尉,舊客也,再請堅壁,深信不疑,以視吳王之兩得良謀,終不能用,其相去固甚遠矣。 兩軍相見,善謀者勝,觀諸周亞夫而益信雲。 第5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 卻說吳楚兩王,聞得糧道被斷,並皆驚惶,欲待冒險西進,又恐梁軍截住,不便徑行。 當由吳王濞打定主意,決先往擊周亞夫軍,移兵北行。 到了下邑,卻與亞夫軍相值,因即扎定營盤,準備交鋒。 亞夫前次回駐昌邑,原是以退為進,暗遣弓高侯韓頽當等,繞出淮泗,截擊吳楚糧道,使後無退路,必然向前進攻,所以也移節下邑,屯兵待着。 既見吳楚兵到來,又復堅壁相持,但守勿戰。 吳王濞與楚王戊,挾着一腔怒氣,來攻亞夫,恨不得將亞夫大營,頃刻踏破,所以三番四次,逼營挑戰。 亞夫只號令軍士,不准妄動,但教四面布好強弩,見有敵兵猛撲,便用硬箭射去,敵退即止,連箭干都似寶貴,不容妄發一支。 吳楚兵要想衝鋒,徒受了一陣箭傷,毫無寸進,害得吳楚兩王,非常焦灼,日夜派遣偵卒,探伺亞夫軍營。 一夕,亞夫營中,忽然自相驚擾,聲達中軍帳下,獨亞夫高臥不起,傳令軍士毋嘩,違令立斬!果然不到多時,仍歸鎮靜。 持重之效。 過了兩天,吳兵竟乘夜劫營,直奔東南角上,喊殺連天,亞夫當然準備,臨事不致張皇,但卻能見機應變,料知敵兵鼓噪前來,定是聲東擊西的詭計,當下遣派將吏,防禦東南,仍令照常堵住,不必驚惶,自己領着精兵,向西北一方面,嚴裝待敵。 部將還道他是避危就安,不能無疑,那知吳楚兩王,潛率鋭卒,竟悄悄的繞出西北,想來乘虛踹營。 距營不過百步,早被亞夫窺見,一聲鼓號,營門大開,前驅發出弓弩手,連環迭射,後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 亞夫親自督陣,相機指揮,吳楚兵乘鋭撲來,耳中一聞箭鏃聲,便即受傷倒地,接連跌翻了好幾百人,餘眾大嘩。 時當昏夜,月色無光,吳楚兵是來襲擊,未曾多帶火炬,所以箭已射到,尚且不知閃避,徒落得皮開肉裂,疼痛難熬,傷重的當即倒斃,傷輕的也致暈翻。 人情都貪生怕死,怎肯向死路鑽入,自去拚生,況前隊已有多人隕命,眼見得不能再進,只好退下。 就是吳楚兩王,本欲攻其無備,不意亞夫開營迎敵,滿佈人馬,並且飛矢如雨,很覺利害,一番高興,化作冰消,連忙收兵退歸,懊悵而返。 那東南角上的吳兵,明明是虛張聲勢,不待吳王命令,早已退向營中去了。 亞夫也不追趕,入營閉壘,檢點軍士,不折一人。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