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騎將楊喜,上前追趕,由項王回頭一喝,人馬闢易,倒退了一兩裡。 就是項王部下的二十八騎,亦皆馳集,先與項王打個照面,然後三處分馳。 漢兵又從後趕來,未知項王所在,也分兵三路,追圍項王。 項王左手持戟,右手仗劍,或劈或刺,斬一漢都尉,剁斃漢兵數十百人,仍得殺透重圍,再救出兩處部騎,重聚一處,檢點數目,只少了兩個騎兵。 便笑向部騎道:「我的戰仗如何?」部騎皆拜伏道:「如大王言!」統計項王自山上殺下,一連九戰,漢兵遇著項王,無不潰散,故後人稱是山為九頭山,亦號四潰山。 項王既得脫圍,走至烏江,卻值烏江亭長,泊船岸旁,請項王渡江過去。 且敦促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尚足自王,現惟臣有一船,願大王急渡!」項王聽了,笑對亭長道:用兩笑字,比哭尤慘。 「天已亡我,我何必再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行,今無一生還,就使江東父老,見我生憐,再肯王我,我有何面目相見哩?」說著,後面塵頭又起,料知漢兵復到,亭長又出言催促,項王喟然道:「我知公為忠厚長者,厚情可感,我無以為報,惟坐下的烏雅馬,隨我五年,日行千里,臨陣無敵,今我不忍殺此馬,特地賜公,見馬猶如見我呢。 」一面說,一面跳下馬來,令部卒牽付亭長,又命部騎皆下馬步行,各持短刀,轉身待着漢兵。 漢兵一齊趕至,項王又鼓勇再戰,亂削亂劈,連斃漢兵數百人,自身亦受了十餘創。 驀見有數騎將馳至,認得一人是呂馬童,淒聲與語道:「汝不是我舊友嗎?」呂馬童不敢正視,但向項王望了一面,便旁顧僚將王翳道:「這位就是項王。 」項王又說道:「我聞漢王懸有賞格,得我首級,賜千金,封邑萬戶,我今日就賣情與汝罷!」說畢,便用劍自刎,年終三十一歲。 小子記得前人詠項王詩,曾有二絶,特錄述如下云: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不修仁政枉談兵,天道如何尚力爭? 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 項王已死,所餘二十六騎,亦皆逃亡。 欲知項王屍首如何,待至下回續表。 韓信之十面埋伏計,史策未詳,但相傳已久,度非無因。 況當時漢兵競集,為特一無二之大舉,人數不下三十萬,分作十隊,綽有餘裕,非行此計以困項王,則項王之勇悍,無人敢敵,幾何而不蹈固陵之覆轍也。 虞姬之別,烏江之刎,最為項氏慘史,經著書人依次寫來,尤覺得情節蒼涼,令人悲咽。 且虞姬守貞,何如呂後戚姬之穢辱?慨然決死,何如韓信彭越之誅夷?美人英雄,名播千秋,泉下有知,其亦足以自慰乎?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 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第3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舍田橫自剄 卻說項王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甚至自相殘殺,死了好幾十人,結果是王翳得了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 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楚地望風請降,獨魯城堅守不下,漢王大怒,引兵攻魯,恨不得立刻入城,一體屠戮,蕩成平地。 不意到了城下,覺有一種弦誦的聲音,悠揚入耳,因不禁轉念道:「魯國素知禮義,今為主守節,不得為非,我不如設法招撫為是。 」只一轉念,便是興王氣象。 乃將項王首級,令將士挑在竿上,舉示城上守兵,且傳諭降者免死,於是魯城吏民,開門迎降。 先是楚懷王嘗封項羽為魯公,至是魯最後降,漢王因命用魯公禮,收葬項王屍身,就在谷城西隅,告窆築墳,親為發喪。 並命文吏繕成一篇祭文,無非說是前同兄弟,本非仇讎,拘太公不殺,虜呂後不犯,三年留養,尤見盛情,死後有知,應視此觴等語。 及臨祭讀文,漢王亦不禁悲泣,淚下潸潸。 恐非真情。 將士等都為動容,祭畢乃還。 呂馬童為項王故人,到此亦知感否?今河南省河陽縣有項羽墓,就是項羽自刎的地方,便系今日的烏江浦,在安徽省和縣東北,留有祠宇,號為西楚霸王廟,這且不必細述。 漢王命赦項氏宗親,一律免罪,且聞項伯已在張良營中,特別召見,封為射陽侯,賜姓劉氏。 賣主求榮,項伯不能無慚。 還有項襄項佗等,亦皆封侯賜姓,如項伯例。 結婚一節,史中未曾提及,想由漢王賴去。 各路諸侯,都附勢輸誠,奉書稱賀。 惟臨江王共敖子尉,嗣爵為王,尚記念項王舊恩,不肯從漢。 經漢王派遣劉賈等人,率兵往討,才閲旬日,便將共尉擒歸,江陵亦平。 臨江王都江陵,見前文。 漢王還至定陶,與張良陳平二人,密議多時,即趨入韓信營中。 信亟起相迎,奉王就座,但聽得漢王面諭道:「將軍屢建大功,得平強項,寡人當始終不忘。 今應休兵息民,不復勞師,將軍可繳還軍符,仍就原鎮便了!」此時信無詞可拒,只好把印信取出,交還漢王。 漢王得了印信,便即持去。 第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