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漢王整繕兵馬,志在東略,且聞項羽攻齊,相持未決,正好乘間出師,遂與大將韓信等,出關至陝郡。 關外父老,相率歡迎,漢王傳令慰撫,眾皆喜悅,額手稱慶。 河南王申陽,望風輸款,由漢王覆書許降,惟改置河南郡,仍令申陽鎮守。 會接韓地捷音,乃是韓庶子信擊敗鄭昌,昌窮蹙乞降,韓地大定,漢王乃實授信為韓王。 鄭昌當然失位,不過做了一個韓王的屬員,苟全性命罷了。 項羽第2着拒漢計謀,又復失敗。 是時已值隆冬,雨雪紛飛,途中多阻。 漢尚沿秦正朔,故雖已改年,尚在隆冬。 漢王因未便遠征,重還關中,暫都櫟陽。 開放秦時苑囿,令民耕作,改秦社稷為漢社稷,赦罪人,減賦稅,凡民年五十以上,具有善行,得選為三老,每鄉一人;復就鄉三老中,採擇一人,令為縣三老,輔助縣令丞尉,興教施仁,關中大安。 待至春回寒盡,漢王乃復引兵東出,從臨晉關渡過黃河,直抵河內。 河內為殷王司馬卬居守,聞知漢兵入境,不得不發兵迎敵。 一場交戰,哪裡敵得過漢軍,徒折傷了好幾千人,敗回朝歌。 漢將樊噲等進逼城下,麾眾圍攻,司馬卬自然督守,不敢少懈。 一面遣人馳報項王,乞求援兵。 項王方攻入齊地,所向無敵,進迫城陽,齊王田榮,未嫻兵略,徒靠那一股悍氣,橫行青齊,但欲與項羽賭決雌雄。 究竟強弱不同,主客懸絶,所以田榮屢戰屢敗,連城陽都不能守,只帶了殘卒數百,走入平原。 平原百姓,未嘗實受榮惠,榮反叫他輸糧納芻,不准遲延,頓時惱動眾意,糾合至萬餘人,圍住田榮,榮手下只敵百殘兵,如何抵擋,眼見得眾怒難犯,坐被那平原百姓,擊斃了事。 軍閥家其鑒諸。 項王乘勢直入,縱兵焚殺,毀城郭,壞廬舍,坑死降兵,拘繫老弱婦女,一些兒沒有仁恩。 惟復立田假為齊王,總算不絶齊後。 田假為榮所逐,亡入楚軍,事見前文。 齊人不願奉假,情願擁戴田榮弟田橫,橫得收集餘燼,得眾數萬,逐走田假,再據城陽。 假又走入楚營,項王說他庸弱無才,不能自立,索性賞他一刀,結果性命,自領兵猛撲城陽,總道田橫新立,容易剷滅,誰知田橫卻得人心,合力拒守,齊人又皆憚羽凶威,自知難免一死,不如拚出性命,堅持到底,因此楚兵雖盛,終不能攻破城陽,項王又未肯捨去,總想把城陽蕩平,方足泄恨。 接連數旬,仍然相持不下。 及河內求救,不過分撥將士若干名,作為援應,且令使人先歸,虛張聲勢,但言楚軍將移動全隊,來援朝歌。 只是誤事。 司馬卬得了複音,越覺抖擻精神,乘城拒敵,忽見漢兵逐漸撤圍,一日一夜,竟皆撤盡,不留一人。 他想漢兵無故退去,定由項王親自到來所以致此,此時正好追擊一陣,幹些功勞。 遂不待躊躇,立率城中將士,開門追趕。 約跑了五六十里,未見動靜,天色卻已薄暮,四面又儘是山林,司馬卬也防有埋伏,吩咐收兵。 道言未絶,林中一聲炮響,閃出兩員漢將,各帶精兵,來攻司馬卬。 司馬卬不敢戀戰,往後便退,部眾慌亂,多半棄甲拋戈,隨卬奔回。 卬策馬先奔,只恐漢兵趕來,恨不得一步入城,好容易到了城下,突遇一猛將據住弔橋,大聲喝道:「司馬卬往哪裡走?快快下馬受縛,免得一死!」卬魂飛天外,欲想竄避,又慮後面追兵到來,越覺難敵。 沒奈何硬着頭皮,挺槍與戰,才經三合,已被猛將用刀格槍,輕舒左臂,把卬擒住,及卬眾奔還,卬已早作俘囚。 又經猛將厲聲呼降,還有何人再敢交鋒,落得匍匐橋邊,乞降求生。 究竟這猛將是誰?就是漢先鋒樊噲,還有埋伏林中的兩將,就是周勃灌嬰,這三將分頭伏着,都是韓信所授的密計。 他料司馬卬敗還城中,必向項王外求援,倘或援兵驟至,裡應外合,反不勝防,因特用了誘敵的方法,佯為撤圍,使樊噲退伏城隅,周勃灌嬰退伏林間,專誘司馬卬來追,便好前後截殺,把他擒捉,果然司馬卬貪功中計,被樊噲活捉到手,獻至漢王面前。 漢王令即解縛,慰諭數語,卬拜伏地上,自稱願降,當由漢王帶領將士,偕卬入城,城中兵民,見卬已歸順漢王,自然全體投誠。 漢兵復出略修武,適有一美貌丈夫,前來投謁,當由軍吏問過姓名,便是楚都尉陳平,名見前文。 自稱陽武縣人,與漢王部將魏無知,素來相識。 至說明履歷,即有人入報魏無知,無知便出營迎入。 班荊道故,相得益歡,且為陳平設宴接風,私下問道:「聞足下已事項王,為何今日到此?」陳平道:「險些兒不能見君,還虧平具有小智,方得脫險前來。 」無知驚問原因,陳平道:「平自往事項王,受官都尉,雖未得項王寵信,卻還不見薄待。 前因殷王司馬卬,謀叛項王,項王遣平往討,平不欲勞兵,只與殷王說明利害,殷王總算謝罪了事。 平還報項王,項王卻賜平金二十鎰。 近日漢王攻殷,由項王撥兵救應,行至中途,聞殷王已經降漢,因即折回。 項王見救兵還營,問明情形,登時大怒,便欲將平加罪。 平只好封還金印,脫身西走,是以到此。 」陳平棄楚投漢,借他口中敘出,且將司馬卬前時叛楚,及楚兵救司馬卬中道折還等情,一併敘過,省卻許多轉折。 無知道:「漢王豁達大度,知人善任,遠近豪傑,相率歸心。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