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始皇迷信邪言,遂令咸陽附近二百里內,已成宮觀二百餘所,統要添造復道甬道,前後聯接,左右遮蔽,免得遊行時為人所見,瞧破行蹤。 並令各處都設帷帳,都置鐘鼓,都住妃嬙,其餘一切御用物件,無不具備。 今日到這宮,明日到那宮,一經趨入,便是吃也有,穿也有,侑觴伴寢,一概都有。 只是這班宋子齊姜,吳姬趙女,撥入阿房宮裡,伺候顏色,打扮得齊齊整整,裊裊婷婷,專待那巫峽襄王,來做高唐好夢。 有幾個僥倖望着,總算不虛此生,仰受一點聖天子的雨露。 但也不過一年一度,彷彿牛郎織女,只許七夕相會,還有一半晦氣的美人,簡直是一生一世,盼不到禦駕來臨,徒落得深宮寂寂,良夜淒淒。 後人杜牧嘗作阿房宮賦,中有數語云: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內多怨女,外多曠夫,興朝景象,豈宜若此!那始皇尚執迷不悟,鎮日裡微行宮中,不使他人聞知。 且令侍從人員,毋得漏泄,違命立誅。 侍從自然懍遵,不過始皇是開國主子,究竟不同庸人,所有內外奏牘,仍然照常批閲,凡一切築宮人役,勞績可嘉,便令徙居驪邑雲陽,十年免調。 總計驪邑境內,遷住三萬家,雲陽境內,遷住五萬家,又命至東海上朐界中,立石為表,署名東門。 他以為皇威廣被,帝德無涯,那知百姓都願守土著,不樂重遷,雖得十年免役,還是怨多感少,忍氣吞聲。 始皇何從知悉?但覺得言莫予違,快樂得很。 一日遊行至梁山宮,登山俯矚,忽見有一隊人馬,經過山下,武夫前呵,皂吏後隨,約不下千餘人,當中坐著一位寬袍大袖的人員,也是華麗得很,可惜被羽蓋遮住,無從窺見面目。 不由的心中驚疑,便顧問左右道:「這是何人經過,也有這般威風?」左右仔細審視,才得據實復陳。 為了一句答詞,遂令始皇又起猜嫌。 小子有詩詠道: 欲成大德務寬容,寧有苛殘得保宗! 怪底秦皇終不悟,但工溪刻好行兇。 究竟山下是何人經過。 容至下回發表。 始皇之南征北略,已為無名之師,顧猶得曰華夷大防,不可不嚴,乘鋭氣以逐蠻夷,亦聖朝所有事也。 乃誤信李斯之言,燒詩書,燔百家語,果奚為者?詩書為不刊之本,百家語亦有用之文,一切政教,恃為模範,顧可付諸一炬乎?李斯之所以敢為是議者,乃隱窺始皇之心理,揣摩迎合耳。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豈一人所得而私?始皇不知牖民,但務愚民,彼以為世人皆愚,而我獨智,則人莫予毒,可以傳世無窮。 庸詎知其不再傳而即止耶!若夫阿房之築,勞役萬民,圖獨樂而忘共樂,徒令怨女曠夫,充塞內外,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況怨曠者之數不勝數乎!其亡也忽,誰曰不宜! 第6回 阬深谷諸儒斃命 得原璧暴主驚心 卻說梁山下面,經過的大員,就是丞相李斯。 當由始皇左右,據實陳明,始皇道:「丞相車騎,果如此威風麼?」這句說話,明明是含有怒意。 左右從旁窺透,便有人報知李斯。 李斯聽說,吃驚不小,嗣是有事出門,減損車從,不復如前,偏又被始皇看見,越覺動疑,便將前日在梁山宮時,所有侍從左右,一律傳到,問他何故泄漏前言?左右怎敢承認,相率狡賴,惹得始皇怒不可遏,竟命武士進來,把左右一齊綁出,悉數斬首。 冤酷之至。 餘人無不股慄,彼此相戒,永不多言。 盧生屢紿始皇,免不得暗地心虛,私下與韓客侯生商議道:「始皇為人,天性剛戾,予智自雄,幸得併吞海內,志驕意滿,自謂從古以來,無人可及,雖有博士七千人,不過備員授祿,毫不信用。 丞相諸大臣,又皆俯首受成,莫敢進言。 尚且任刑好殺,親幸獄吏,天下已畏罪避禍,裹足不前。 我等近雖承寵,錦衣美食,但秦法不得相欺,不驗輒死,仙藥豈真可致?我也不願為求仙藥,不如見機早去,免受禍殃。 」真是乖刁。 侯生也以為然,遂與盧生乘隙逃去。 及始皇聞知,追捕無及,不由的大怒道:「我前召文學方士,並至都中,無非欲佐致太平,煉求奇藥。 今徐市等費至巨萬,終不得藥,盧生等素邀厚賜,今反妄肆誹謗,敢加侮蔑。 我想方士如此,其他可知。 現在咸陽諸生,不下數百,必有妖言構造,煽惑黔首。 我已使人探察,略得情偽,此次更不得不徹底清查了。 」隨即頒詔出去,令御史案問諸生,訊明呈報。 御史等隱承意旨,傳集諸生數百人,問他有無妖言惑眾等情,諸生等俱齊聲道:「聖明在上,某等怎敢妄議?」說尚未畢,但聽得一聲驚堂木,出人意外。 接連有厲聲相訶道:「汝等若不用刑,怎肯實供!」說著,即喝令皂役,取出許多刑具,把諸生拖翻地上,或加杖,或加笞,打得諸生皮開肉爛,鮮血直噴。 有幾個淒聲呼冤,又經問官令加重刑。 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沒奈何屈打成招,無辜誣伏。 問官煞是厲害,再把供詞深文鍛鍊,輾轉牽引,遂構成一場大獄,砌詞朦奏。 始皇反說他有治獄才,立即準詞批覆,飭將犯禁諸生,一體處死,使天下知所懲戒,不敢再犯。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