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忠厚官員,送了一程,太尉司馬孚,悲不自勝,余亦未免欷歔;獨司馬師昂然自若,復使郭芝往索璽綬,太后與語道:「彭城王據是武帝庶子,為先皇季叔,若果迎立,試問將我置諸何地?且明帝從此絶嗣,大將軍想亦未安,我意不如迎立高貴鄉公髦,髦系文帝長孫,明帝從子,準諸古禮,小宗應繼大宗,可與大將軍謹議,再來報我。 」芝聽了此言,倒也不便駁斥,便出告司馬師。 師也覺正論難違,只好依命,使芝再白太后,仍取璽綬。 太后道:「高貴鄉公小時,即由我見過他,既入嗣,我當親交璽綬便了。 」徒保璽綬,也是無益。 芝復出告師,師乃遣使持節,往迎高貴鄉公髦,一面肅清宮禁,降王皇后為齊王妃,勒令出宮就邸,專待曹髦到來。 髦系明帝弟,東海定王霖子,正始五年,受封高貴鄉公,年才十四,既至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髦下車答拜,禮官謂不必答禮,髦正色道:「我亦人臣,今奉太后徵召,未知何事,怎得見了群僚,便不答拜呢?」十四歲便能如此,聰慧可知。 說著,即步行入殿,郭太后早已聞知,在太極殿東堂坐待,及髦拜見後,囑咐數語,交與璽綬,髦固辭不獲,方受璽易衣,禦殿登座,朝見百官,即改嘉平六年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 假大將軍司馬師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其餘文武百官,亦封賞有差。 廢立既得增封,何妨篡弒? 未幾,已是一年上元,慶賀方纔告畢,忽報揚州都督毌丘儉,與刺史文欽,託名討逆,渡淮前來。 司馬師方病目瘤,延醫割治,在府養病,聞得此報,急召河南尹王肅,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等,入議軍情;且與語道:「我本欲親征叛亂,可惜目瘤未癒,不能出行。 」鍾會起答道:「此事非大將軍親出,恐一時未能蕩平。 」王肅等亦贊成會議,師蹶然躍起道:「諸君既勉我親征,我亦顧不得目疾了。 」遂命弟昭兼中領軍,暫攝朝政,自乘軟輿督軍,命荊州刺史王基為監軍,向東進發。 基向師獻議道:「淮南人民,非真思亂,不過為儉等脅迫而來,若大軍一臨,必然瓦解,基願統率前軍,速往平亂。 」師欣然依議,基即星夜進兵,先將南頓城據住。 毌丘儉因王凌死後,代督揚州,素與夏侯玄李豐友善,玄豐受誅,儉亦不安,因與刺史文欽結交。 欽本與曹爽同鄉,為爽所愛,乃得擢用。 爽與玄豐二人,同為司馬氏所害,故欽儉並恨司馬氏。 曹芳被廢,儉子旬請父興師,乘機討逆,儉乃矯托郭太后密詔,移檄州郡,號召兵馬,討司馬師;自率州兵渡淮,行至項城,探悉王基據守南頓城,乃就項城駐紮,使健足賫書至兗州,往招刺史鄧艾。 艾字士載,籍隷棘陽,口吃不能急言,嘗自呼艾艾,少年喪父,為人牧牛,每見高山大澤,輒留心形勢,時人笑他為痴;獨同郡吏見他聰慧,給資使學,終得成材。 初入為太尉掾,繼遷尚書郎,出參征西軍事,任南安太守,調擢兗州刺史,有所規劃,無不合宜,因此與鍾士季齊名。 為鍾鄧二人入蜀張本。 此次接着儉使,看罷來書,竟隨手扯碎,且將儉使斬訖,立率萬餘人,趨樂嘉城,與師相應。 師命鎮南將軍諸葛誕,由安風出取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由青州出譙宋地,截儉歸路,自引兵往就鄧艾。 適文欽進襲樂嘉城,猝與師遇,不戰即卻。 欽子鴦年方十八,驍勇絶倫,獨無懼色。 且請與欽夜襲師營,分兵夾攻,欽從東進,鴦從西入。 父子計議已定,待到夜半,鴦率壯士,至師營前,鼓噪殺入,師本善行軍,自有預備,當即傳令堅守營門,不准妄動。 將士雖遵令守住,怎奈營外的喧聲,愈響愈震,師病臥帳中,驚憤交並,急得目睛突出,痛不可耐,但又未便呻吟,強為鎮定,嚙被皆破,好容易挨至黎明,營尚未陷。 那文鴦專待父至,兩路進攻,哪知欽竟不到,日已高升,只得引兵退去。 行未裡許,後面來了許多追兵,統將乃是司馬班,鴦匹馬單槍,回頭殺入,無人敢當,紛紛倒退,鴦乃復去。 司馬班又麾兵追鴦,鴦返戰六七次,殺死班兵六七百名,班不敢再進,鴦乃徐徐引還。 途次始遇見乃父,問明情由,系是夜間失道,不得已覓路歸來,鴦很是嘆惜。 父不及子,奈何?及還抵項城,毌丘儉已經遁去。 原來吳丞相孫峻,聞儉出兵逾淮,料知揚州空虛,乘間進攻壽春。 再加諸葛誕亦出安風津,向壽春進發,儉聞得此信,慌忙走還。 欽父子孤軍無繼,也只得棄了項城,奔回壽春。 背後忽有一人追呼道:「文刺史何不暫留數日,乃如此急走呢?」欽回顧來騎,乃是尹大目,便罵他負爽舊恩,助師為逆,大目尚欲有言,欽竟彎弓欲射,大目且卻且語道:「罷了罷了!幸各努力!」說畢即返。 其實大目是有心曹氏,來報師目突出,教他留守項城,靜心待變;偏欽聞言不悟,竟致大目白走一遭。 心粗膽怯,怎能成事?至行近壽春,聞得城中已潰,無家可歸,沒奈何投降孫峻去了。 毌丘儉遁出項城,意欲南歸,被胡遵截殺一陣,部兵四散,乃北走慎縣,隨身已無一卒,獨至水草中暫憩,適為安風津民張屬所見,把他射死,獻首軍前。 儉子甸未曾隨父,逃往新安,終被捕誅。 尚有甸子弟數人,亦奔投吳軍。 吳軍方至橐皋,諸葛誕已入壽春,孫峻料已無及,也即引還。 第2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