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與泰奉檄馳援,甫抵洛門,那姜維已探知消息,自恐糧食不繼,撤圍引去,諸葛恪卻尚屯兵新城,連日督攻。 城將陷落,守將張特,佯為乞降,只言魏法須守城百日,方可出降,家族免罪,今被圍已九十餘日,乞恩許滿限,然後開城拜納等語;恪信為真言,飭兵緩攻。 不意特乘夜修城,補闕完殘,至次日登城大呼道:「我情願鬥死,豈肯降汝吳狗?」特為一牛之稱,牛固不宜事狗。 恪聞言大怒,再飭攻城,竟不能克,軍士鋭氣已衰,更兼天氣蒸悶,多半遇疫,死亡相繼,恪尚虐待將士,說他不肯儘力,眾益離散。 魏將毋丘儉等且乘敝進援,吳兵大恐,不戰自潰,恪也只好逃歸。 沿途散失軍械,不可勝計,於是吏民失望,怨毌交乘,恪不自引責,反苛求將吏過失,或誅或黜,累日不絶。 且恐他人暗算,累得精神恍惚,寢食不安。 先是恪出兵淮南,整裝將行,忽有一人滿身素服,趨入閣中,內吏問為何事?那人謂至寺院迎僧,為親超薦,不意誤走至此內,吏將他叱出,轉語外門守卒,俱言持械把門,並不見有一人進來,大眾都為詫異。 及出行後,舟車左右,時有白虹環繞,家中廳屋棟樑,無故自斷,家人都目為不祥,替恪擔憂,恪卻安然歸家,總算幸事;但與恪語及,恪也覺驚心。 一日早起盥洗,聞水中有血腥氣,連易數盆,血腥如故,待至戴冠加衣,衣冠上亦有腥氣,正驚疑間,忽侍中孫峻,賫詔到來,召恪入宴。 恪亦防有他變,詐言腹疾,不便飲酒,峻忙說道:「天子設宴宣召,欲與太傅共議大事,請太傅力疾一行;若因禦酒不便下飲,盡可自賫藥酒,隨身帶去。 」以詐應詐。 恪因峻素來親信,計劃周到,料無他謀,乃令峻先行,自易朝服出門。 門內豢有黃犬,突至恪前,銜住恪衣,恪愕然道:「犬不欲我出門麼?」乃還坐片刻,少頃復出,犬銜衣如故,恪不禁動怒道:「犬亦敢來戲我麼?」遂令衛士將犬趕出,登車入朝。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為恪爪牙,呈遞密書,勸恪毋入。 恪省書欲歸,適遇太常滕胤,問將何往?恪以腹痛甚劇為辭,胤答說道:「既已到此,應該一見主上,方可告歸。 」恪躊躇多時,又由孫峻出來敦促,乃劍履上殿。 這一番有分教: 列席未終頭已落,覆巢以下卵無完。 恪既入殿,究竟有無禍變,試看下回便知。 姜維之主張北伐,欲繼諸葛遺志,非不足嘉?所惜者有志乏才耳。 費禕陰加裁製,不令興師,亦為知己知彼之論。 然伐亦亡,不伐亦亡,諸葛武侯之《後出師表》,詳哉言之。 天不祚漢,武侯殂于中壽,姜維才不逮武侯,而又輔佐無人,此北伐之所以寡效也。 牛頭山一役,未得寸土,既喪二將,先聲已挫,後事可知,蜀其尚能長存乎?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諸葛恪孫峻諸徒,皆不足託孤寄命,而權則倚為心膂,囑令輔政。 恪修繕湖堤,築城自固,尚為保境之良策;東興破敵,功由丁奉,班師東返,遽沐侯封,恪之幸也。 乃小勝即驕,窮兵不已,至于新城頓挫,猶且不知引咎,作福作威,雖欲不亡,烏可得耶?語有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觀諸葛恪而益信;若孫峻則更不足齒矣。 第9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卻說諸葛恪劍履上殿,見過吳主孫亮,列席飲酒,恪辭不能飲,無非防他下毒。 孫峻即進言道:「太傅有藥酒帶來,何勿敢取飲?」恪即命從人取入,放心酌飲。 酒至數巡,亮托稱更衣,起座入內,峻亦如廁,脫去長袍,改着短服,懷刃趨出,大聲說道:「有詔收諸葛恪。 」恪驚起拔劍,尚未出鞘,峻已一刀斫至,剁落恪首。 散騎常侍張約,坐在恪旁,急掣恪劍砍峻,峻向右一閃,稍傷左手,右手亟持刀劈約,約趨避不及,右臂中斷,殿側已先伏甲士,一齊突出,把約殺死。 座上諸官,統皆驚走。 峻復宣言道:「恪謀逆已誅,餘人無罪,盡可歸座。 」大眾聽著,乃復留片刻,旋即辭去。 峻令甲士舁出二屍,用葦席包裹,竹篾扎縛,投諸城外石子崗;一面遣令甲士往收諸葛恪妻孥。 恪妻正在室中,見有一婢進來,帶著血腥,禁不住掩鼻詰問,婢忽躍起道:「諸葛公乃為孫峻所殺,冤乎不冤?」道言甫畢,恪子竦建,踉蹌趨入,哭報乃父被誅,捕吏將至,請母亟奔。 恪妻聽了,也不及舉哀,慌忙出門登車,與二子逃出都門;偏被騎督劉承追至,把他們圍住,盡行拿下,押還都市,一齊梟首。 恪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連坐處死,並夷三族。 臨淮人臧均,表請收葬恪屍,辭多淒惻,乃聽令收埋。 當時建業有童謡云:「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鈎落;于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即石子崗別名,鈎落就是葦帶,至是謡言果驗。 這謀殺諸葛恪的計議,出自孫峻,峻得受拜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封富春侯。 太常滕胤,本未預謀,且為恪子悚婦翁,因乞辭職。 峻笑語道:「繇禹猶不相及,滕公為何出此?」遂仍使守位,且進爵高密侯。 南陽王和妃張氏,為恪甥女,峻為此收和印綬,且逼和自盡。 胤可免罪,和何故受誅?和接到朝命,與張妃泣別,張妃淒然道:「吉凶當相隨,妾終不獨生。 」遂與和一同服毒,相繼畢命。 第2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