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懿與諸葛亮戰過數次,敗多勝少,此次聞亮進攻,當然打定主意,但守勿戰。 當亮出軍渭南時,懿即引兵渡渭,背水立寨,且語諸將道:「亮若出武功,依山東進,卻是可憂;若西出五丈原,便可無慮了。 」這也安定軍心的巧言。 嗣聞亮果屯五丈原,乃使郭淮據住北山,為犄角計,及蜀兵到了北原,已由郭淮扼守,進擊無效,因即退去。 亮已命運糧軍士,用着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尚恐日久告罄,特派兵屯田,散處渭濱;惟嚴申禁令,不准侵擾居民,兵民相安無事,亮亦欣慰,滿望就地得糧,好與司馬懿堅持到底,免得奔波往返,再致徒勞。 一面使人迭下戰書,促懿出戰,無論鬥將鬥兵鬥陣,任懿自擇。 懿只是不出,經亮催逼不過,方纔出鬥陣法。 亮布成八卦陣,懿亦認識,及遣戴凌等攻打,按着兵書,囑令前往。 哪知戴凌等一入陣中,辨不出甚麼方向,沒頭亂撞,終被蜀兵個個擒住,亮命把魏兵剝去衣甲,一律放回,叫他轉語司馬懿,要懿自來攻陣。 懿佯約明日,收兵還營,竟不復出。 亮使人責懿背約,懿始終忍辱,置諸不答。 及亮貽懿巾幗女服,懿假意笑說道:「孔明竟視我作婦女麼?」好一番忍耐工夫。 說著,厚待來使,問及孔明寢食,及事情煩簡,使人答道:「諸葛公夙興夜寐,凡罰在二十以上,皆須親覽,日食不過數升。 」懿聞言大喜。 及使人辭去,即顧語將佐道:「孔明食少事煩,不能長久了。 」諸將以為遣我女服,受辱太甚,俱請一戰泄忿,懿禁遏不住,故意表請出戰。 魏主叡見了表文,詢及衛尉辛毗,毗謂懿志在拒守,恐將佐違言,欲得詔旨壓服,方免群議,叡也以為然,統是司馬知己。 乃令毗持節傳詔,只準守,不准戰。 事為蜀護軍姜維所聞,入告諸葛亮道:「敵營內有辛毗到來,定是如懿所願,不復出戰了。 」亮嘆息道:“懿本無戰志,不過佯為請戰,藉此服眾;古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果能制我,何必千里請戰呢?」 嗣是懿竟不出,相持至三月有餘,亮鬱憤成疾,漸致不起。 後主聞信,忙遣仆射李福省視,並諮大計,亮略與談論,遣福返報。 福已經辭去,數日復來,亮病癒加重,見了福面,便與語道:「我知君來意,後事不暇細談,可盡問蔣公琰。 」福又說道:「公琰後誰可大任?」亮答言費文禕。 福再問其次,亮卻不答,漢祚已終,不消再說。 惟召入楊儀姜維,密囑後事,並及退軍方法,且令左右扶起榻中,出營四望。 時正黃昏,夜色沈沈,忽有一大星,自東北來,色赤有芒,流至西南,欲向營中墜下,亮不禁失色,哇的一聲,嘔出了一口鮮血,接連尚帶著喘聲,左右見不可支,扶令返寢,亮顧楊儀姜維道:「天象如此,命已難延,只恨不能與諸君討賊了!」遂口授遺表,令儀寫訖。 挨至夜半,竟爾壽終,享年五十有四,時為蜀漢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詳志月日,遺恨無窮。 小子有詩嘆道: 危廈徒憑一木支,明知艱險且驅馳; 臣心未已臣躬瘁,遺表流傳兩出師。 楊儀姜維,遵囑辦事。 欲知如何措置,請看下回再敘。 木門道之射死張郃,可為馬謖泄恨;謖非死於諸葛,實死於張郃之手。 郃為魏著名大將,街亭一役,郃實主之;諸葛公計斃此獠,馬謖有知,能無快意?至若吳蜀聯盟,東西夾攻,本為一時之勝算,乃吳兵無功而退,蜀與司馬懿相持數月,天喪諸葛,賫恨而終,此非天之佑魏,實天之陰欲啟晉也。 不然,如曹操父子之篡漢,曹叡之舉措乖謬,寧反能仰邀天眷乎?惟羅氏《演義》演寫諸葛之六出祁山,說成許多奇誕,與七擒孟獲相同,按諸史事,十虛七八;且諸葛嘗六出漢中,並非六出祁山,褒揚失實,何若存真之為愈也! 第9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卻說楊儀姜維,依着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但將屍骸安載車上,拔營徐退。 當有魏諜,報知司馬懿,懿聞諸葛亮已死,放膽追來,將及蜀兵,忽見蜀兵回旗鳴鼓,前來截擊,並有一派喧聲,齊呼司馬懿休走,此番中計,快來受死!司馬懿聽著,拍馬便奔,魏兵都棄甲曳兵,倉皇逃命,跑了好幾十里,不見後面動靜,方纔停住。 再使人探聽蜀兵虛實,回報蜀兵盡退入斜谷,揚起白旗,為亮發喪,懿再轉身往追,馳至赤岸,毫無影響,料知蜀兵去遠,只得退還。 越乖越醜。 途人有歌謡云:「死諸葛,走生仲達。 」懿聽見後,卻也不惱,但宣言解嘲道:「我能料生,不能料死。 」忍辱含垢,卻是司馬懿一生特長。 及回視蜀兵營壘,無一不佈置有方,因即嘆美道:「孔明真天下奇才哩!」又顧語諸將道:「國家有福,敵喪良才,從此可高枕無憂了。 」遂引回長安,表陳魏主,不消細說。 且說蜀兵已入斜谷,揚旛舉哀,全體素服,方將故丞相遺骸,妥為棺殮,然後扶櫬南歸。 將登閣道,遙見前面火光衝天,喊聲盈路,楊儀姜維不知何因,急忙令人探問,返報前軍帥魏延,截住去路,不放楊長史過去。 原來魏延自恃才勇,藐視楊儀,只因儀為丞相長史,不得不稍從含忍,及丞相病歿,儀欲令延斷後,先令司馬費禕,往探延意,延勃然道:「丞相雖亡,難道就不去擊賊?楊儀等為丞相官屬,盡可奉喪還葬,我仍當留此討虜。 第2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