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不屑與辨,徑入成都,面奏後主。 後主方得平表,謂亮佯退誘賊,亮乃取呈李平手書,劾他顛倒迷罔,居心不良,因黜平為庶人,徙置梓潼;惟仍用平子豐為中郎將,參贊軍事。 罪不及孥,純然王道。 亮乃勸農講武,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立石為表,俾便練習。 又命軍吏採辦材木,製成牛馬,內用機捩轉旋,自能行動,可運糧米,叫做木牛流馬;預約三年以後,再行出征。 魏將司馬懿,返入長安,當然不敢寇蜀,但敕諸將,嚴守要害罷了。 且說魏主叡即位以後,仍守乃父遺志,專任異姓,不重同宗。 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黃初二年,便已暴亡;獨甄城王曹植尚存,徙封雍邱,再徙浚儀,很不滿意。 會因入朝許宮,得見金縷玉帶枕,為甄夫人故物,更不免觸動舊懷,格外悲悼,回應九十二回。 還經洛水,作《感甄賦》,可歌可泣。 何勞阿叔這般多情?魏主叡嗣位時,雖已追諡生母甄夫人為文昭皇后,但于甄夫人冤死情形,尚未詳悉。 相傳甄夫人死不成殮,甚至披髮覆面,用糠塞口,就中都由郭後暗地安排,一手掩住,不令叡知。 叡雖郭後撫養成人,但尚有李貴人暗受丕囑,從中監護,所以叡得無恙,安然嗣位。 哪知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郭後害死甄夫人種種情弊,卻被曹植一一偵悉。 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歿,植還都奔喪,乘間白叡,述及甄夫人慘死情狀,叡尚疑信參半,密詢庶母李貴人,才知植言非誣,不勝悲憤。 因命甄夫人兄子甄象,以中郎將兼代太尉,持節赴鄴,改葬甄夫人,號朝陽陵,且改封植為陳王。 植雖得增封,仍然不獲大用,就國以後,得病即亡,謚曰思王。 叡復搜植遺著,得賦頌詩銘,雜論百餘篇,內有一篇《感甄賦》,跡近嫌疑,改名《洛神》,這且毋庸細表。 惟叡嘗立毛氏為皇后,出入同輦,伉儷甚諧。 嗣復得河西太族郭氏女,美麗無雙,拜為夫人,寵逾毛後。 郭氏生女名淑,數月而夭,叡哀痛異常,適甄後從孫甄黃,亦致幼殤,因特替他陰配,取棺合葬,為女子謚立廟,並追封甄黃為列侯,且令舉朝素服。 司空陳群,少府楊阜,聯名諫阻,均不見聽。 溺愛至此,古今罕聞。 既而為避災計,與郭夫人出幸摩陂,特築景福承光殿,作為行宮。 忽聞摩陂井中,出現青龍,便挈郭夫人往觀,井中果隱見鱗甲,蛇耶?龍耶?遂號摩陂為龍陂,改太和七年,為青龍元年。 尋且想入非非,命郭夫人從弟郭德,過繼甄黃,承襲亡女淑封爵,淑為平原懿公主,德即襲封平原侯。 德為郭夫人從弟,即為叡女淑從舅,從舅可為甥女繼子,真是荒謬。 並常至郭太后前,詰問甄後死狀,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賜彼死,與我何干?況汝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為前母逼死後母呢?」叡更加氣憤,凡郭太后飲食服用,故意裁減,氣得郭太后有口難言,鬱鬱致死。 叡令內侍棺殮,使如甄後故事,惟表面上治喪如儀。 郭太后生平,頗知守儉,不好音樂,又能抑損母族,力戒驕奢,只因讒妒甄氏,終至結局不良,天道好還,莫謂善惡無報呢!暮鼓晨鐘。 會因山陽公病逝,魏主叡總算盡禮,素服舉哀,仍許用天子禮喪葬,墓號禪陵,追諡為孝獻皇帝。 東漢自光武帝起,至獻帝止,共歷八世,凡十二主,得國二百九十六年;獻帝在位三十一載,被篡後,又閲十四年,壽終五十有四。 孫康,嗣為山陽公,再傳二世,至晉懷帝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山陽公秋被殺,祚絶國亡。 總結漢事,筆無滲漏。 獻帝方葬,忽有軍報傳入許昌,乃是蜀相諸葛亮,與吳主孫權,東西進攻,兩國各興兵十萬,浩蕩前來。 魏主叡亟使將軍秦朗,督兵二萬,往長安會合司馬懿,一同拒蜀,自率將士東行,抵敵吳師。 吳主權正出兵巢湖,進攻合肥新城,並遣陸遜等入江夏淝口,西指襄陽;孫皓等入淮北,向廣陵淮陰。 魏主叡也遣將分堵,惟自乘龍舟東下,直達壽春,援應合肥。 合肥守將滿寵,欲設一欲取姑與的計策,佯棄合肥新城,誘敵至壽春城下,合兵圍攻,叡卻不從,但使寵飭眾堅守,靜待援應。 會陸遜獻策孫權,願出奇兵,截叡歸路,不幸使人被魏邏騎所得,計不得行。 吳將諸葛瑾聞知,忙即報遜。 遜方催人栽種菜菽,自與諸將弈棋,閒暇如常,瑾不勝驚異。 遜見他慌張情狀,不待詳說,便與語道:「軍機漏泄,我已探知,但若遽退,敵必來追,豈非危道麼?”說罷,復邀瑾入後帳,密囑數言,瑾欣然趨出,仍督舟師向襄陽城;遜亦催動陸軍,與瑾併進。 襄陽守將劉劭,本已接到叡令,出兵攻瑾,一聞陸遜親出,慌忙退還。 遜至白河口潛遣部將周峻等,分略江夏新市安陸石陽;魏兵俱不敢出,任他來去自由。 極寫遜才。 那吳主權督攻新城,反被滿寵招募壯士,毀去攻具,權失利退歸。 遜聞吳主己退,然後徐徐引還,毫無損失,安然抵鎮。 孫韶等也即回軍。 魏王叡素聞遜名,還恐他截擊後路,既聞吳兵東返,也不願進逼,回棹西行;諸將請徑赴長安,合兵擊蜀。 叡獨說道:「吳既卻兵,蜀自喪膽,司馬大將軍,自足制敵,無煩我親往了。 」遂遄返許昌。 嗣接司馬懿軍報,謂蜀兵出屯五丈原,未分勝負,現惟以守為戰,彼若糧盡,自然退師等語。 叡揣知懿意,飭令懿約束諸將,堅壁拒敵。 第2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