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牧劉虞,與瓚宗旨未合,積有宿嫌,見六十四回。 但表面上還彼此含容,互相往來。 虞子和方為侍中,隨獻帝遷至長安,獻帝仍思東歸,使和潛出武關,繞道詣虞,令虞率兵迎駕。 遠道求援,也是妄想。 和道出南陽,得見袁術,與語帝意,術竟將和留住,囑令作書與虞,願與虞會師西行。 及虞得和書,擬遣數千騎南下,適為公孫瓚所聞,以為術有異志,勸虞留兵不發;虞不肯聽信,竟促騎兵登程,瓚又恐術聞風生怨,亦遣從弟越引兵詣術,陰教術拘和仇虞。 太覺取巧。 和得知風聲,覷隙北遁,行至冀州,又被袁紹截住,紹因術不肯戴虞,覆書無禮,已覺不平;見前回。 術又與公孫瓚書,謂紹非袁氏子,於是兄弟相構,仇隙越深。 紹使部將周昂為豫州刺史,與孫堅爭領豫州。 術令公孫越助堅攻昂,堅將昂擊走;惟越身中流矢,竟至斃命。 術乃發回越喪,並慫恿公孫瓚,令就近圖紹。 瓚得書憤憤道:「我弟越死,禍由袁紹;且紹賴我得冀州,未聞割地相酬,今反害死我弟,此仇不報,枉為丈夫!」誰叫你聽人唆使?且不怨袁術獨怨袁紹,意亦太偏。 當下出屯磐河,為攻紹計。 紹未免心虛,尚想與瓚釋怨,特將渤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公孫范,遣令赴任。 范抵郡後,反率渤海兵助瓚,與瓚破滅黃巾餘賊,奪取甲仗資糧,不可勝計;瓚威震河北,遂決計攻紹。 且先上表長安,數紹十罪,文云: 臣聞皇羲以來,君臣道著,張禮以導民,設刑以禁暴。 今行車騎將軍袁紹,托承先軌,爵任崇浮,而性本淫亂,情行浮薄,昔為司隷,值國多難,太后承攝,何氏輔朝,紹不能舉直錯枉,而專為邪媚,招徠不軌,貽誤社稷,至使丁原焚燒孟津,董卓造為亂始,紹罪一也;卓既無禮,帝主見質,紹不能開設權謀,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違人主,紹罪二也;紹為渤海太守,當攻董卓,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累然同斃,不仁不孝,紹罪三也;紹既興兵,涉歷二載,不恤國難,專自封殖,乃專引資糧,專為不急,刻剝無方,百姓嗟怨,紹罪四也;逼迫韓馥,竊奪其州,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昔亡新僭侈,漸以即真,觀紹所擬,將必階亂,紹罪五也;紹令星工伺望妖祥,賂遺財貨,與共飲食,刻期會合,攻鈔郡縣,此豈大臣所當施為?紹罪六也;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勛,首共召兵,勛降服張揚,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讒慝,濟其無道,紹罪七也;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紹以貪婪橫責其錢,錢不備具,二人並命,紹罪八也;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傳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此三條藉此補敘。 長沙太守孫堅,領豫州刺史,遂能驅走董卓,掃除陵廟,忠勤王室,其功莫大,紹遣小將盜居其位,斷絶堅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紹罪十也。 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徙,諸侯背叛,故齊桓立柯會之盟,晉文為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衛以章無禮;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負荷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誓與諸將州郡,共討紹等!若大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攻戰形狀,當前後續聞。 此表上後,即進攻冀州,各州郡不能禦瓚,多半服從;瓚乃令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 還有前安喜尉劉備,奔走有年,當山東討卓時,亦思仗義從軍,嗣聞各軍解散,乃與關羽張飛走依公孫瓚。 回應六十二回。 瓚與備本系同學,自然歡迎,且使為平原相。 備見瓚部下有一少將,身長八尺,相貌堂堂,武力與關張相類,遂密與結納,引為至交。 正是: 英雄獨有賞心處,豪傑應當刮目看。 欲知少將姓名,待至下回再敘。 討卓一役,惟曹孟德與孫文台,挺身犯難,尚足自豪。 曹以孤軍致敗,雖敗猶榮;孫文台返敗為勝,卒能逐走董卓,攻克洛陽,觀其祠宗廟,修陵寢,遣將西進,何其壯也?迨得玉璽于甄官井中,即拔營東歸,而其志乃驟變矣。 夫關東各軍,非不欲誅卓徼功,特以卓勢猶盛,憚不敢發;有孫文台之三戰三克,得播先聲,則懦夫亦當知奮,誠使再為號召,聯鑣齊進,誅卓亦易易耳。 乃得璽即還,卷甲無言,謂非陰懷異志,誰其信之?惜乎堅之有初鮮終也。 彼公孫瓚之與袁紹,忽合忽離,合不為公,離益營私,其性情之反覆,殊不足道。 然袁紹身為盟主,不能雪國恥,復家仇,徒為欺人奪地之謀,其罪比瓚為尤甚。 瓚雖不足討紹而數紹十罪,並非虛誣,本回備錄全文,所以誅紹之心,而于瓚固不屑播揚也。 第6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卻說公孫瓚部下的驍將,姓趙名雲,表字子龍,乃是常山郡真定人氏。 本屬冀州管轄,袁紹據住冀州,士多趨附;獨雲往依公孫瓚。 瓚且喜且嘲道:「聞貴州人多願從袁氏,君獨何心,乃來依我?」雲答說道:「天下洶洶,未知孰是,百姓方苦倒懸,但得仁政所在,便當依託,正不必計及遠近呢!」瓚聞言大悅,留居麾下,款待頗優。 嗣雲見瓚行同市井,不足圖成,也自悔進身太急;湊巧來了劉備,氣誼相投,遂與結好,就是關張兩人,亦視為知己,常相往來。 第1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