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着。 卓本在夕陽亭候命,經袁紹偽書敦促,因引兵再進,至顯陽苑,望見都中火起,料有急變,便夤夜趲程,馳抵都城西偏,天已破曉,探悉公卿前去迎駕,因亦移兵北向,往迓少帝;可巧在北邙山前相遇,就躍馬進謁。 陳留王見帝有懼色,傳詔止卓,當由侍臣向前,高聲語卓道:「有詔止兵!」卓張目道:「諸公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乘輿搖蕩,卓前來迎駕,並非造反,為什麼反要禁阻呢?」侍臣無語可駁,乃引卓謁帝。 帝驚魂未定,好似口吃一般,不能詳言,還是陳留王從容代達,撫慰以外,並略述禍亂原因,自始至終,無一失言。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卓暗暗稱奇,隱思廢立,面上尚不露聲色,即請禦駕還宮。 先是京師有童謡云:「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至是果驗。 及少帝還宮後,即日頒詔,大赦天下,改光熹年號為昭寧,只傳國璽已經失去,查無下落。 漢已垂危,還要甚麼傳國璽? 騎都尉鮑信,前奉何進差遣,從泰山募兵還都;既見時局大變,就往白袁紹道:「董卓擁兵入都,必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可乘他新至疲勞,乘隙捕誅,除去此獠,國家方有寧日呢!」紹憚卓多兵,且因國家新定,未敢遽發,免不得語下沈吟,信長嘆數聲,拱手告退,仍引還所招新兵,棄官歸裡。 小子有詩詠鮑通道: 良謀不用便還鄉,智士見機倖免殃; 若使後來常匿采,沙場未必致身亡。 鮑信戰死兗州,事見後文。 袁紹不敢誅卓,卓遂肆行無忌,欲逞異圖。 究竟卓如何橫行,待至下回再表。 何進之謀誅宦官,反為所害,其事與竇武相同,而情跡少異。 武之失,在於輕視宦官;進之失,則又在重視宦官。 輕視宦官,故有臨事出閤之疏,為人所制而不之覺;重視宦官,故有馳檄召兵之誤,被人暗算而不之防,要之皆才略不足,優柔寡斷之所致耳。 且與武同謀者為陳蕃。 蕃以文臣而致敗,敗在迂拘;與進同謀者為袁紹,紹以武臣而致敗,敗在粗豪。 然蕃死而紹不死,卒得殲滅閹豎二千人,此由若輩惡貫已盈,必盡殲乃可以彰天罰,天始假手紹等,使之屠戮,非真視蕃為少優也。 況引狼入室,紹實主謀,鮑信進誅卓之方,猶不失為中計,而紹又不能信從; 紹非特害進,並且覆漢,其罪亦彌甚矣!若太后少帝及陳留王,被劫宦官,幾瀕于死,婦人小子,知識愚蒙,任人播弄,尚不足怪焉。 第6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卻說董卓引兵入都,步騎不過三千人,自恐兵少勢孤,不足服眾,遂想出一法,往往當夜靜時,發兵潛出,待至詰旦,復大張旗鼓,趨入營中,偽言西兵復至,都中人士,竟被瞞過,還道日夜增兵,不知多少。 既而何進兄弟所領部曲,均為卓所招徠,卓勢益盛。 武猛都尉丁原,表字建陽,有勇善射,何進曾令他屯兵河內,威嚇宮廷;見前回。 及眾閹伏誅,少帝還駕,乃征原為執金吾。 原麾下有一主簿,少年英武,力敵萬人,姓呂名布,字奉先,籍隷九原,為原所愛,待遇極優。 卓欲籠絡呂布,特遣心腹吏李肅,與布結交,贈他名馬一匹,叫作赤兔,渾身如火,每日能行千里,此外尚有許多珍寶,作為送禮,引得布心花怒開,非常感激。 肅卻說出一種交換條件,叫他刺殺丁原,轉投董卓。 可惡。 布竟為財物所賣,不管甚麼主僕情義,覷個空隙,將原刺死,攜首送入卓營。 卓盛筵相待,備極慇勤,面許布為騎都尉,布大喜過望,屈膝下拜,願認卓為義父。 主僕不可恃,父子果可恃麼?卓復取出金帛若干,令布招誘丁原舊部,盡歸麾下;因此卓聲焰益橫。 會天雨不止,卓諷有司上奏,劾免司空劉弘,即由自己代任;又聞得蔡邕才名,徵令入都。 邕為中常侍程璜所讒,流戍朔方,見五十八回。 嗣遇赦得還,尚恐不免,亡命江湖十二年,取柯亭竹為笛,得焦尾桐為琴,徜徉山水,倒也放浪自由;偏董卓派吏徵召,與邕相遇,迫令就道,邕稱疾不赴。 卓得吏返報,不禁大怒道:「我力能誅人家族,蔡邕敢違我命,是自尋滅門大禍,休想再逃!」說著,又檄令州郡召邕,即日詣府,否則逮獄問罪。 邕不得已入都見卓,卓使為祭酒,敬禮有加,閲日遷官侍御史,又閲日轉補侍書御史,又閲日擢拜尚書,三日間周歷三台,榮寵的了不得。 旋有詔出邕為巴郡太守,復由卓留為侍中。 卓已得握大權,遂有心廢立,自思袁氏四世三公,可倚為黨援,壓服人心,因擢舉前司徒袁隗為太傅,且召司隷校尉袁紹,婉顏與語道:「今上沖暗,不合為萬乘主,每念靈帝昏庸,令人憤唈;今陳留王年雖較稚,智卻過兄,我意欲立他為帝,卿意以為何如?」紹直答道:「漢家君臨天下,垂四百年,恩澤深厚,兆民仰戴;今上尚值沖年,未有大過宣聞天下,公欲廢嫡立庶,恐眾心未服,還請三思!」卓勃然道:「天下事操諸我手,我欲廢立,誰敢不從?」紹又答道:「朝廷豈無公卿?公亦不宜專斷,且紹亦須稟明太傅,方可報命。 」卓聞言愈怒,拔劍置案道:「豎子敢爾!豈謂董卓刃不利麼?」全無大臣體態。 紹亦奮然道:「天下健夫,豈獨董公?」一面說,一面也橫引佩刀,作揖而出,匆匆趨至上東門,解去印綬,懸諸門首,當即跨馬加鞭,自奔冀州去了。 第1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