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等聞言知懼,乃與勛還兵救昌。 勛至城下,見邊章指揮群盜,猖獗異常,因高聲呼章道:「汝本望重西州,奈何反聯合寇賊,違叛朝廷?」章答說道:「左使君若早從君言,發兵臨我,庶可自改,今負罪已重,勢難再降,計惟退避三舍,權謝高賢!」說罷,即引軍撤圍,揚長自去。 既而左昌玩寇坐罪,革職去官;後任刺史,叫作宋梟。 或作宋泉。 梟見隴右多盜,擬令民講讀經書,使知大義,想是一個迂儒。 乃召勛與語道:「涼州人民寡學,故屢致叛亂,今不如多寫孝經,遍使誦習,待至家諭戶曉,亂自可弭了!」勛答說道:「昔太公封齊,崔抒弒君,伯禽侯魯,慶父篡位,齊魯豈乏士人,何為至此?今不亟求靖難方法,徒欲濟以文治,恐不止結怨一州,反將取笑朝廷,勛以為決不可行!」梟不以為然,竟將己意申奏,果被詔書詰責,召令還京。 會新任護羌校尉夏育,為羌人所圍,勛率州兵往援,終因眾寡不敵,敗退下來;羌眾隨後尾追,勛部下多半潰散,單剩得百餘騎兵,還算跟着。 勛結陣自固,怎奈羌人四蹙,孤弱難支?百餘騎又戰死一半,勛亦身中三創,馬又負傷,不能再戰,索性下馬危坐,指着木表道:「我當就死此地,為國殉身,也不足惜了!」羌眾見勛已力盡,各欲上前殺勛,獨有一羌渠躍馬攔阻道:「蓋長史乃系賢人,汝等若將他殺死,豈非負天?」羌人也知重賢。 勛聞言審視,系是勾就種羌帥滇吾,向曾相識,但此身已拚着一死,不願向滇吾說情,因瞋目叱罵道:「死反虜,曉得什麼天道?快來殺我罷了!」滇吾毫不動怒,反趨近勛旁,下馬相見,且願讓馬與勛;勛仍不肯允,滇吾乃揮動徒眾,把勛擁去,到了自己寨中,請勛上坐,呼眾羅拜,再出酒餚相待,備極慇勤。 轉瞬間已是旬日,方撥羌騎數十人,送勛入寨,回至漢陽。 朝廷聞勛忠義動人,征為討虜校尉。 小子有詩詠道: 羌虜猖狂也畏天,持刀未敢害忠賢; 一營羅拜申誠意,贏得名臣姓氏傳。 勛雖生還,寇終未平,滿朝公卿,又為了涼州亂事,會議征討事宜。 欲知如何定議,請看下回便知。 劉先主起自寒微,以一販履織席之貧民,獨能具有大志,交結英雄,為國討賊,較諸曹阿瞞之已為朝吏,奉遣出兵,其難易固屬不同,其忠義亦自有別,正不特一為漢裔,一為閹奴已也。 關張兩人,或剛或暴,而與劉先主交遊,偏能沆瀣相投,誓同生死,此正可見劉先主之駕馭英雄,自有令人傾倒、樂為用命者,怒鞭督郵一事,閲者稱快,安得舉天下後世之貪官污吏,盡付英雄之鞭笞乎?蓋勛位不過長史,獨能遠諧物望,為世所欽;邊章已入寇黨,避而遠之;滇吾本為虜帥,敬而禮之。 盜賊夷狄,猶向慕賢者若此,人生亦何苦縱惡,而自喪聲名,甘為此萬年遺臭也? 第6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 卻說涼州亂事,連年未平,朝臣奉詔會議,又覺得聚訟盈廷,莫衷一是;司徒崔烈,且欲棄去涼州。 時安定都尉傅燮,已入為議郎,亦得與議,聽了崔烈言論,不由的鼓動熱腸,正色厲聲道:「司徒可斬!斬了司徒,天下乃安!」好大膽!三語說出,四座皆驚,烈亦為變色;尚書欲顧全崔烈面目,不得不劾燮妄言。 靈帝召燮問狀,燮從容答道:「涼州為天下要衝,國家藩衛,今牧禦失人,乃使一州叛逆,烈為宰輔,不思弭寇,反欲輕棄萬裡疆場;若使虜眾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入寇內地,試問國家將如何抵禦?這豈不是社稷深憂麼?」靈帝乃依了燮言,詔令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回鎮長安,相機討賊。 賊黨邊章韓遂等,入掠三輔,嵩引兵出戰,得將賊黨擊退。 偏中常侍張讓趙忠,與嵩有嫌,反說他屢戰無功,徒糜軍餉;靈帝竟不分皂白,收還嵩左車騎將軍印綬,降嵩為都鄉侯。 原來嵩討張角時,路過鄴中,見趙忠宅居逾制,奏請沒收,張讓又向嵩求賂錢五千萬,嵩亦不許,兩人由此生恨,屢謀害嵩;且因嵩平張角,稱為首功,若把嵩捽去,好將功勞奪歸內廷,自己可以受賞。 果然陰謀得遂,嵩被排斥,昏昏沈沈的漢靈帝,坐受群小熒惑,說是前討張角,內侍參議有功,竟封張讓趙忠等十三人為列侯。 獨不記張讓通賊書麼?一面使司空張溫,代為車騎將軍,並召前中郎將董卓,使為破虜將軍,歸溫節制,出討涼州諸賊。 溫調集諸郡兵馬,約得十餘萬人,進屯善陽,邊章引眾來攻,溫與戰失利,卓亦敗退。 已而時屆仲冬,天氣嚴冷,夜間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徹賊營,賊眾疑為不祥,欲歸金陵;卓得此消息,心下大喜,復邀同右扶風鮑鴻等,向晨攻賊;賊皆有歸志,不願力戰,一哄兒棄營西走,倒被卓等驅殺一陣,斬首數千級,還營報功。 溫令卓往討叛羌,另派蕩寇將軍周慎,追擊邊章。 章方敗走榆中,據城固守,慎即欲進攻。 前佐軍司馬孫堅,方由溫奏調至軍,參議軍事,堅因向慎獻策道:「賊新入榆中,必無糧儲,定當由外輸入;堅願得萬人,截賊糧道,將軍率大兵為後應,賊不能久守,自然駭走;若竄入羌中,併力往討,便可蕩平,涼州得從此安靖了!」慎不從堅議,遂引兵圍榆中城。 邊章聞慎軍將到,先撥分賊黨,往駐葵園;待至慎軍攻城,堅守勿戰,卻密令葵園賊眾,斷慎糧道。 慎乏食生驚,棄去輜重,狼狽遁還。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