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郡崔琦,善屬文,為冀所重,因作外戚箴諷冀,冀召琦入責,琦奮然道:「琦聞管仲相齊,樂聞謗言,蕭何佐漢,令吏書過。 今將軍累世台輔,位比伊周,乃德政未聞,黎民塗炭,尚不思結納忠良,自救禍敗,還要鉗塞士口,杜蔽主聰,難道必欲使玄黃改色,鹿馬易形麼?」說得冀無言可對,但遣琦歸裡。 琦匆匆就道,中途為騎士所捕,殺死了事。 這騎士的來歷,不必細猜,便可知梁冀所遣了。 不如是何致赤族?桓帝聞冀累殺無辜,也為惋惜;再加冀聲色過人,每經朝會,只有冀可以發言,天子且不好抗議,因此桓帝積畏生忿,常抱不平。 和熹皇后從子鄧香,生女名猛,秀麗動人,香中年病歿,妻宣再嫁梁紀。 紀系冀妻孫壽母舅,壽見猛色美,引入掖庭,得封貴人。 冀欲認猛為己女,使她改姓為梁,又恐猛姊夫邴尊,方為議郎,或有漏泄情事,因使門客刺死邴尊,且欲將猛母宣一併刺死,才好滅口。 真是無法無天。 宣家在延熹裡,與中常侍袁赦毗鄰,冀遣刺客夜登赦屋,越入宣家,赦聞屋上有聲,疑是盜至,立即鳴鼓會眾,圍捕刺客,好容易拿住一人,面加訊問,方知由梁冀差來,意在刺宣。 赦急往宣家報明 宣因己女得為貴人,便入宮與語。 貴人即轉告桓帝,桓帝怒不可遏,起身如廁,有小黃門唐衡相隨,因顧問道:「宮中左右,何人與梁氏不和?」衡答說道:「中常侍單超,小黃門左悺,前至河南尹梁不疑家,稍稍失禮,便被不疑拘他兄弟,收入洛陽獄中,超與悺踵門謝罪,才得釋放。 中常侍徐璜,黃門令貝瑗,亦與梁氏有嫌,不過口未敢言,容忍至今。 」桓帝不待說畢,便搖手道:「我知道了!」寫出慌張情狀。 當下由廁還宮,即召超悺入室,低聲與語道:「梁將軍兄弟,專柄多年,脅迫內外,公卿以下,無人敢抗,朕意欲將他除去,常侍等意下如何?」要除即除,奈何向閹人問計?超悺齊聲道:「禍國奸賊,當誅已久,臣等才皆庸劣,還乞聖裁!」桓帝又道:「常侍等以為可誅,與朕同意,但須秘密定謀,方無他患!」超悺又答說道:「果欲除奸,亦非真是難事,但恐陛下不免狐疑!」桓帝道:「奸臣脅國,理應伏辜,還有何疑?」乃更召徐璜貝瑗入內,與定密議,且由桓帝親嚙超臂,出血為盟。 超復申說道:「陛下既已決計,幸勿再言,梁氏耳目甚多,一或敗露,禍且不測!」說罷,便即退去。 為此一番密議,果有人報知梁冀,惟所謀情事,尚未宣露。 冀已心疑超等,亟使中黃門張惲入省宿衛,預備不虞。 貝瑗飭吏收惲,說他無故入省,欲圖不軌,當即擁帝禦殿,召諸尚書入諭密謀,即使尚書令尹勛,持節出勒丞郎以下,使皆執械守住省閣,盡收符節,繳入省中。 一面由黃門令貝瑗,招集左右廄騶,及虎賁羽林劍戟士,合得一千餘人,會同司隷校尉張彪,往圍冀第。 並令光祿勛袁盱,收冀大將軍印綬,降封冀為都鄉侯。 冀倉皇失措,仰藥自殺;實是無用。 妻孫壽,亦無路逃生,也即將鴆酒飲下,一同斃命,愁眉啼妝,悉成幻影,只可惜丟下秦宮。 冀子河南尹梁胤,與叔父屯騎校尉梁讓、親從衛尉梁淑、越騎校尉梁忠、長水校尉梁戟等,盡被拘入;還有孫壽內外宗親,亦皆連坐,無論老幼,全體誅戮,棄屍市曹。 冀弟不疑及蒙,先已病死,倖免追究,余如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坐死數十人。 太尉胡廣,司徒韓縯,尹頌病歿,由縯繼任。 司空孫朗,並因阿附梁冀,一併坐罪,減死一等,免為庶人。 四府故吏賓客,黜免至三百餘人,朝廷為空。 這事起自倉猝,中使交馳,官府市裡,鼎沸數日,才得安定,百姓莫不稱慶。 有司隷冀家產,變賣充公,合得三十餘萬萬緡。 詔減天下稅租半數,所有梁冀私園,悉令開放,給與貧民耕植,普及隆恩。 就是安葬懿陵的梁皇后,亦追加貶廢,降稱貴人塚。 封單超為新豐侯,食邑二萬戶;徐璜為武原侯,貝瑗為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左悺為上蔡侯,唐衡為汝陽侯,各萬三千戶,這便叫作五侯。 尚書令尹勛以下,計有功臣七人,皆封亭侯,勛為都鄉亭侯,霍諝為鄴都亭侯,張敬為西鄉亭侯,歐陽參為仁亭侯,李瑋為金門亭侯,虞放為呂都亭侯,周永為高遷鄉亭侯。 策文有云: 梁冀奸暴,濁亂王室,孝質皇帝聰明早茂,冀心懷忌畏,私行弒毒;永樂太和即匽皇后。 親尊莫二,冀又遏絶,禁還京師,使朕離母子之愛,隔顧復之恩,禍深害大,罪釁日滋。 賴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貝瑗左悺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內外協同,漏刻之間,桀逆梟夷,斯誠社稷之祐,臣下之力。 宜班慶賞,以酬忠勛,其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其有餘功足錄,尚未邀賞者,令有司核實以聞。 這詔下後,單超復奏稱小黃門劉普趙忠等,亦併力誅奸,應加封賞,乃復封劉趙以下八閹人為鄉侯,與十九侯相去未遠。 從此宦官權力,日盛一日,勢且不可收拾了。 貴人鄧猛,因色得寵,一躍為桓帝繼後;後母宣得受封長安君。 桓帝尚未知鄧後本姓,還道她是梁家女兒,只因梁氏得罪,特令她改姓為薄;後來有司奏稱後父鄧香,曾為郎中,不宜改易他姓,於是使皇后複姓鄧氏,追贈香為車騎將軍,封安陽侯,香子演為南頓侯。 第1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