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文又條陳冀等十五罪,說得淋漓透徹,慷慨激昂。 史傳中,止言無君之心,十五罪未曾詳敘故事,故本書亦只從略。 時梁冀妹為皇后,內寵方盛,諸梁姻族,佈滿內外,綱卻不顧利害,言人未言,廷臣都為震慄。 幸順帝知他忠直,未嘗加譴,但不過將原奏擱起,置諸度外罷了。 冀因此恨綱,輒思藉端中傷。 適廣陵賊張嬰,聚眾數萬,攻殺刺史二千石,寇亂徐揚間,非常猖獗;前任郡守,只求兵馬衛護城廨,無一敢討。 冀乃囑使尚書,舉綱為廣陵太守。 綱單車赴任,但率郡吏十餘人,徑詣嬰壘。 嬰不知何因,閉壘拒綱,綱手書諭嬰道:「我奉詔宣慰,並非征討,汝等不必驚慌,且容我入壘明言,從與不從,悉聽汝便,何必閉門拒我,自示張皇呢?」嬰見綱來意和平,乃開門出迎,拜伏道旁。 綱親為扶起,偕行入壘,延令就座,問所疾苦。 嬰答言官吏暴虐,不得不變計逃生。 綱隨機曉諭道:「前後二千石,多肆貪暴,致君等懷憤相聚,二千石原是有罪,但君等所為,亦屬非義。 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人,特遣我來此撫慰,意在榮以爵祿,不願迫以刀鋸,這正是君等轉禍為福的時會了!若聞義不服,天子必赫然震怒,徵調荊揚豫兗大兵,雲集壘前,豈不危甚?試想用弱敵強,怎得為明?棄善取惡,怎得為智?去順效逆,怎得為忠?身死嗣絶,怎得為孝?背正從邪,怎得為直?見義不為,怎得為勇?利害得失,關係非輕,請君自擇去就便了!」嬰聽綱說畢,不禁泣下道:「荒裔愚民,不能自達朝廷,坐遭侵枉,遂致嘯聚偷生,譬諸魚游釜中,喘息須臾,不遑後顧。 今明府開誠曉諭,使嬰等再見天日,尚有何言?但恐既陷不義,一經投械,終不免拿戮呢!」綱與嬰指天為誓,必不爽約,嬰乃決計投誠。 俟綱別去,遂遍告部眾萬餘人,至次日齊至郡廨,與妻子面縛歸降。 綱再單車入壘,置酒大會,遣散叛黨,任他自去。 又親為嬰卜居宅,視田疇,凡子弟欲為郡吏,皆量材召用,眾情悅服,南州晏然。 綱論功當封,偏被梁冀從中阻撓,因此罷議。 惟順帝尚器重綱才,將加擢用,張嬰等聞知消息,上書乞留,乃任綱如故。 綱在郡一年,忽然抱病,竟至告終,年才三十有六。 百姓扶老攜幼,俱至府舍哭臨;張嬰等五百餘人,並身服縗絰,執杖送葬,奉櫬至武陽歸葬,即由嬰等負土為墳,頃刻即成。 莫謂盜賊中,必無善人!事為朝廷所聞,也下詔嘆息,拜綱子續為郎中,賜錢百萬,小子有詩讚道: 敢彈首惡竟埋輪,出守防奸獨布仁; 柔亦不茹剛不吐,寬嚴兩濟是能臣! 同時尚有幾個好官,政聲卓著,待小子下回報明。 兵不可常用,常用必敗;將不可久任,久任必亡。 如漢之馬賢,防邊有年,屢破羌人,未始非一時名將;但功多則易起驕心,位高則易生佚志,觀馬融之劾奏馬賢,謂其野次垂幕,珍餚雜遝,兒子侍妾,事與古反,是何莫非驕佚之所釀而成?天下有驕且佚者,而尚能勝敵徼功乎?姑射一役,父子俱死,非不幸也,宜也!張綱埋輪,力劾梁冀,雖未足掃除豺狼,而直聲已流傳千古。 至徙綱為廣陵守,單車諭賊,不殺一人,而萬賊歸降,梁冀本欲借賊以害綱,而綱反得收賊以愧冀,乃知天下事總在人為,直道而行,艱險固不必計也!惟忠賢如綱,而不使永年,天若無知而實有知,觀于李固杜喬之枉死,而綱之早歿,實為幸事;天之保全名臣,固不在命之修短間歟。 第4十七回 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卻說順帝時代的名吏,卻也不少,除張綱撫定廣陵外,尚有洛陽令任峻,冀州刺史蘇章,膠東相吳祐。 峻能選用人才,各盡所長,發奸如神,愛民如子,洛陽大治。 章為冀州刺史,有故人為清河太守,貪臓不法,俟章行巡至郡,當然迎謁,章置酒與宴,暢敘甚歡,太守喜說道:「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 」章微笑道:「今夕蘇儒文與故人飲酒,乃是私恩;儒文系蘇章表字。 明日為冀州刺史按事,卻是公法,公私原難並論呢!」這一席話,說得太守忸怩不安;果然到了次日,即被掛入彈章,罷官論罪。 州吏聞章秉公無私,自然不敢枉法,全境帖然。 吳祐政從仁簡,民不忍欺,嗇夫孫性,私賦民錢,市衣奉父,父怒說道:「汝尚敢欺吳公麼?快去向吳公伏罪,還可恕汝!」性惶懼自首,具述父言,祐與語道:「汝以親故受污名,還可原諒,古人所謂觀過知仁,便是為此。 但汝父確係老成,汝當歸謝,所有衣服,仍奉遺汝父便了!」性乃拜謝而去。 祐遇民事訟,往往閉閣自責,然後訊問兩造,多方曉諭,不尚典刑,或身自至鄉,曲為和解,因此閭閻悅服,囹圄空虛。 蘇章宴友,吳祐還衣,後人或譏為好名,但試問後世有幾多賢吏?就是巡行州郡的八使,當時號為八俊。 只張綱中道折還,出守廣陵,病終任所;余如杜喬周舉等人,亦皆不避權貴,所上彈章,統是梁氏姻親,及宦官黨羽。 可奈宮廷裡面,都由宵小把持,任他如何彈劾,只是擱置不理。 嗣經侍御史種暠,復行案舉,方得黜去數人。 杜喬到了兗州,表奏泰山太守李固,政績為天下第1,因召入為將作大匠,再遷為大司農。 太尉王龔,因病告歸,太常桓焉,及司隷校尉趙峻,相繼為太尉。 司空王卓病終,光祿勛郭虔繼任,嗣又改用太仆趙戒。 第1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