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室相殘,內訌四起,即如江東陳敏,不度德,不量力,妄思占踞半壁,稱雄南方,意者其亦張昌邱沈之流亞歟?父怒滅門,竟致憂死,不忠不孝,安能有成?觀其劫持甘卓,使充太弟,指鹿為馬,掩耳盜鈴,尤覺可笑。 及溯江西上,有劉弘以坐鎮之,有陶侃以出禦之,兩戰皆敗,奔還揚州,非不幸也,宜也。 弘父子以保境成名,尚有李氏兄妹,亦力捍寧州,亂世未嘗無人,在朝廷之用與不用耳。 但李秀一女子身,竟能誓眾禦夷,食盡不變,七尺鬚眉,能無愧死,此本回之所以大書特書也。 至若穎顒之死,皆由自取,而惠帝遇毒,戚亦自詒,以天下之大愚,致天下之大亂,其得在位十餘年者,猶幸事耳,與東海何尤哉?然東海之敢行鴆主,罪固不可逭矣。 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 卻說新安殺顒的武夫,似盜非盜,實是由許昌將軍梁臣,領着健卒數百名,扮做強盜模樣,截路殺顒。 許昌鎮帥,是太傅越弟模,梁臣為許昌將,當然為模所遣。 模殺顒後,就加封南陽王,可知主動力出越一人,自無疑義。 前冀州刺史溫羡,已起為中書監,得進官司徒,尚書仆射王衍,升授司空。 羡與衍均見十八回。 待惠帝安葬太陽陵,已是臘殘春至,元日由懷帝禦殿受朝,改元永嘉,頒詔大赦,除三族刑。 族誅本是虐政,但懷帝詔令革除,亦特別施仁,乃是太傅越所陳請,就中也有一段原因。 自從清河王覃,不得入嗣,仍然退居外邸,覃舅吏部郎周穆與妹夫御史中丞諸葛玫,尚欲立覃,共向越進言道:「今上得為太弟,全出張方私意,不洽眾情。 清河王本為太子,無端見廢,先帝暴崩,多疑太弟,公何不效伊霍盛事,安寧社稷呢?」語尚未終,越不禁瞋目道:「大位已定,汝等尚敢亂言?罪當斬首!」兩人嚇得魂不附體,還想哀詞辯訴,偏越毫不容情,即命左右驅出兩人,賞他兩刀。 穆與玫貿然進言,真是該死,但越未嘗拷問,便即處斬,隱情亦可知了。 穆為越姑子,本應援大逆不道的故例,罪及三族,越總算法外行仁,表稱玫穆世家,身外不應連坐,且因此請除三族舊刑。 於是懷帝得下此詔,名為仁政,仍然由太傅越暗中營私呢。 越又請追復廢太后楊氏尊號,依禮改葬,謚為武悼。 懷帝年二十四,尚無子嗣,越因清河王未絶眾望,不能無慮,乃倡議建立儲君,即以清河王弟詮為太子。 詮曾受封豫章王,尚在髫齡,越主張立詮,也是一番調停的苦心。 懷帝踐阼未久,不得不勉從越議,但因立儲一事,免不得心下怏怏,乃援武帝舊制,聽政東堂,每日朝見百官,輒留意庶政,勤諮不倦。 黃門侍郎傅宣,歎為復見武帝盛事。 怎曉得懷帝隱衷,是欲親攬萬機,免得軍國大權,常落越手,越亦暗中窺透,自願就藩。 一再奉表,得邀俞允,許以原官出鎮許昌,即調南陽王模為征西大將軍,都督秦雍梁益四州軍事,鎮守長安。 改封東燕王騰為新蔡王,都督司冀二州軍事,乃居鄴中。 騰前鎮并州,屢遇饑年,又嘗為漢劉淵部眾所掠,自劉琨出刺并州,移騰鎮鄴。 騰喜出望外,不待琨至,便即東下。 吏民萬餘人,統隨騰就食冀州,號為乞活,所遺人口,不滿二萬家,寇賊縱橫,道路梗塞。 騰移鎮鄴中,琨出刺并州,均見前回。 琨至上黨,探得前途多阻,乃募兵得五百人,且鬥且前,得至晉陽。 晉陽境內,也是蕭條不堪,經琨撫循勞徠,流民漸集,才得粗安。 騰至鄴城,總道是出險入夷,可以無恐,那知汲桑石勒,復來相擾,好好一條性命,被兩寇催索了去。 人有旦夕禍福。 桑自公師藩敗沒,仍逃入牧馬苑中,勒亦相隨未散,回應前回。 兩人仍糾集亡命,劫掠郡縣,桑自稱大將軍,署勒為討虜將軍,又聲言為成都王報仇,轉戰至鄴。 騰倉猝聞警,亟調頓邱太守馮嵩,移守魏郡,堵禦寇盜。 嵩出兵迎擊,禁不住寇勢凶橫,竟至敗績。 石勒為桑前鋒,長驅至鄴,騰素來慳吝,更因鄴中府庫空虛,格外鄙嗇,待遇軍士,務從剋扣,部下皆有怨言。 至石勒兵至城下,不得已犒賜將士,促令守城。 但每人不過給米數升,帛數尺,將士未愜所望,當然不願儘力,一哄而散。 死不放鬆,亦何愚蠢。 騰支撐不住,輕騎出奔。 桑將李豐,窺悉騰蹤,從後追躡,約至數十里外,與騰相及。 騰無可逃生,只得拔出佩刀,撥馬交戰,才經數合,被李豐刺中要害,跌落馬下。 從吏或死或逃,一個不留。 豐斬了騰首,返報汲桑。 桑與石勒已入鄴城,放火殺人,無惡不作。 鄴宮室盡被毀去,煙焰蔽霄,旬日不滅。 復發出成都王穎棺木,載諸車上,呼嘯而去。 再從南津渡河,將擊兗州。 太傅越得知消息,飛調兗州刺史苟晞,及將軍王贊等,往討桑勒。 兩下里相遇陽平,卻是旗鼓相當,大小三十餘戰,互有殺傷,歷久未決。 太傅越乃出屯官渡,為晞聲援,晞頗善用兵,見桑與勒鋭氣未衰,連戰不下,索性不與交鋒,固壘自守,以逸待勞。 流寇最怕此策,既不得進,又不得退,坐至糧盡卒疲,各有散志。 晞連日坐守,任令挑戰,不發一兵,及見寇壘懈弛,始督軍殺出,連破桑營,毀去八壘,斃賊萬餘。 桑與勒收拾餘眾,渡河北走,又被冀州刺史丁紹,邀擊赤橋,殺死無數。 桑奔還馬牧,勒逃往樂平。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