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太傅羊祜,與朝臣異見,不先博謀,獨與陛下密議伐吳,故朝臣益致齟齬。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於無功耳。 近聞朝廷事無大小,異議蜂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後難,故輕相同異也。 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獲效之後,召責前時異議諸臣,始皆叩頭而謝,此正所以塞異端,杜眾枉耳。 今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若又中止,孫皓怖而生計。 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得無及矣。 時哉勿可失,惟陛下察之! 武帝覽畢,順手遞視張華。 華看了一周,便推枰斂手道:「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號令如一。 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及今往討,可不勞而定,幸勿再疑!」武帝毅然道:「朕意已決,明日發兵便了。 」華乃趨出。 翌晨由武帝臨朝,面諭群臣,大舉伐吳,即命張華為度支尚書,量計運漕,接濟軍餉。 賈充聞命,忙上前諫阻,荀勖馮歔,亦附和隨聲。 武帝不禁動怒,瞋目視充道:「卿乃國家勛戚,為何屢次撓我軍謀?今已決計東征,成敗不幹卿事,休得多言!」充碰了一鼻子灰,又見武帝變色,且驚且駭,忙即免冠拜謝。 荀馮二人,亦隨着磕頭。 醜態畢露。 武帝方纔霽顏,命鎮軍將軍琅琊王(亻由)出涂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與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士卒,浮江東下,東西併進,共二十餘萬人;並授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駿弟。 為副,總統各軍。 分派既定,武帝才輟朝還宮。 吏部尚書山濤,素以公正著名,嘗甄拔人物,各為題奏,時稱為山公啟事。 他見武帝決意伐吳,不便多嘴,至退朝後,但私語同僚道:「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今若釋吳以為外懼,未始非策,何必定要出兵呢?」山公語亦似是而非,彼時禍根已伏,即不伐吳,亦豈能免亂?及東征軍陸續出發,西方捷報又至,武帝益鋭意東略,督促進軍。 龍驤將軍王浚,籌備已久,一經奉命,率舟東下,長驅至丹陽。 丹陽監盛紀,出兵迎戰,怎禁得浚軍一股鋭氣,橫衝直撞,無堅不破。 紀不及奔還,立被浚軍擒去。 浚順流直進,探得江磧要害,統有鐵鎖截住,江心又埋着鐵錐,逆距戰船,乃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仗,令善泅諸水手,在水中牽筏先行,筏遇鐵錐,輒被引去,再用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漬麻油,爇着猛火,乘風燒燬鐵鎖,鎖被火熔,當即斷絶,於是船無所礙,鼓棹直前。 時已為咸寧六年仲春,和風噓拂,春水綠波,浚與廣武將軍唐彬,驅兵至西陵,西陵為吳要塞,吳遣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璩及西陵監鄭廣,宜都太守虞忠,併力扼守。 不防浚軍甚是厲害,一鼓作勢,四面攀登,吳兵統皆驕惰,毫無鬥志,驀見敵軍乘城,頓時駭散,留憲成璩等,還想巷戰,奈手下已皆遁去,單剩得主將數人,孤立無助,眼見得束手成擒了。 浚又乘勝攻克荊門夷道二城,擒住吳監軍陸晏,再下樂鄉,擒住吳水軍統領陸景,江東大震。 吳平西將軍施洪等望風投降。 晉安東將軍王渾,出發橫江,得破尋陽,擊走吳將孔忠,俘得周興等數人,收降吳厲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又鎮南大將軍杜預,進向江陵,密遣牙將管定周旨等,泛舟夜渡,襲據巴山,張旗舉火,作為疑兵。 吳都督孫歆,望見大駭,不禁咋舌道:「北來諸軍,怕不是飛渡長江麼?」當下派兵出拒,被管定周旨等預先埋伏,突起交鋒,殺得吳軍大敗奔還。 歆尚未得知,安坐帳中,至敵軍衝入,方驚起欲遁,不防前後左右,已是敵人環繞,就使力大如牛,也無從擺脫,被他活捉了去。 管周二將,向預報功,預即親抵江陵,督兵攻城。 吳將伍延佯請出降,暗中卻部署兵士,登陴抵禦。 預已先料着,趁他行列未整,即命部眾緣梯登城。 守兵措手不及,城即被陷,伍延戰死。 江陵既下,沅湘以南各州郡,望風歸命,奉送印綬。 預仗節稱詔,一一撫慰,令各就原官,遠近肅然。 平南將軍胡奮,亦得克江安,會奉晉廷詔命,令胡奮與王浚王戎,合攻夏口武昌,杜預但當靜鎮零桂,零陵桂陽。 懷輯衡陽,且待江漢肅清,直指吳都未遲。 預乃分兵益浚,奮與戎亦互助浚軍,一戰破夏口,再戰平武昌,更泛舟東下,所向無前。 可巧春雨水漲,謡諑紛紜,賈充首先倡議,表請罷兵,略謂:「百年逋寇,未可悉定,況春夏交際,江淮卑濕,一旦疫癘交作,反為敵乘,宜急召還各軍,置作後圖。 且此次行軍,雖似順手,所損實多,雖腰斬張華,未足以謝天下!」等語。 充屢次阻兵,究未知所操何見,想無非是妒功忌能耳。 幸武帝不為少動,把充表留中不報。 杜預聞充議輟兵,急忙抗表固爭,一面徵集各軍,會議進取,有人從旁梗議,大旨與賈充相似。 預奮然道:「昔樂毅戰國時燕人。 借濟西一戰,幾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以後,迎刃而解,還要費什麼大力呢?」遂指授群帥,徑進秣陵。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