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克武在潼川聽說楊、袁領兵攻打成都,暗暗得計,正待打點出兵,去襲他後路,不料半夜中間,忽然偵探飛報,楊森、袁祖銘領着大隊來攻,不覺大驚,急忙下緊急集合令,出城迎敵,走不上三五里路,前鋒已經接觸。 熊軍一則不曾防備,軍心慌亂,二則屢敗之餘,軍心不固,戰到天明,楊、袁大隊用全力壓迫,熊軍抵當不住,大敗而走。 楊、袁乘勢追擊,熊軍慌不擇路,拋槍棄械,四散奔逃。 熊克武急急逃回成都,和劉、賴商議抵敵之策,正待集合反攻,忽然東北面槍炮聲大作,楊、袁大軍已經追到。 熊克武急令賴心輝出城迎戰,賴心輝雖則不甚願意,又不好意思不往,軍心如此,焉得不敗?怏怏的領兵出城,只戰了兩三個鐘頭,便抵禦不住,敗進城來。 劉成勛便建議放棄成都,熊克武知道大勢已去,長嘆一聲,傳令各軍一齊退出成都。 但懋辛在路上向熊克武建議道:「劉湘和楊、袁等,都在前方,東南後路空虛,我軍不如徑襲重慶,以為根據之地。 敵軍倘然大隊回救,我軍以逸待勞,可操勝算。 」熊克武尋思除此以外,已無別計,便率領各軍,徑向重慶前進。 剛到中途,忽然前面一彪軍隊攔住,原來是鄧錫侯奉了劉湘的命令,在此堵截。 熊克武大怒,傳令猛撲。 兩軍開火激戰了半日,鄧軍先占好了地勢,熊軍進攻不易,更兼遠來辛苦,不能久戰,鄧軍乘勢衝擊,又復大敗而退,到了中途扎駐,熊克武請劉、賴、但、石、陳諸人到自己營中,向眾作別道:「克武本圖為國家宣勞,為人民立功,平定全川,響應中山,不料事與願違,累遭敗北,此皆我不能將兵之罪,決不能說是諸位不善作戰之罪。 現在大勢已去,決難輓回,與其死戰以困川民,不如暫時降順以待時機。 克武一息尚存,不忘國家,總有捲土重來之日。 現在請把各軍軍權,交還諸位,望諸位善自圖之!」其詞不亢不隨,頗見身分。 眾人聽了這話,都覺十分感慨,竭力安慰。 熊克武笑而不言。 眾人散後,次日早晨,正待出發,熊克武早已率所部軍隊退入黔邊去了。 蓋熊氏此時,早已料定劉、賴不能一致行動矣。 劉成勛道:「錦帆熊克武字。 已經單獨行動,我們此後應當如何?」賴心輝道:「此時除了依錦帆的話,暫時降順,也無第二個方法了。 」但懋辛默然無語。 良久,方握著賴心輝的手道:「我們也分別了吧。 」奇絶。 賴心輝驚訝道:「這是什麼緣故?」但懋辛道:「兄等都可與敵軍講和,惟有我決不能和敵人合作,而且有我在此,和議決不成功,反害了諸公的大事,我也只有追蹤熊公,率軍入黔,以圖再舉的一策,其餘更無別議了。 」劉、賴再三輓留,但懋辛都不肯聽,第二天便也率部退走,追會熊克武的軍隊去了。 劉成勛和賴心輝只得派人與劉湘去議和,劉湘大喜,當即允准,一面和袁祖銘等連名電致洛陽,報告戰事經過情形。 吳佩孚見川戰已定,四川全省已入掌握,十分高興,論功行賞,擬定劉存厚為四川督理,劉存厚有何功勞?不過以其資格較老,與自己又接近耳。 田頌堯為幫辦,鄧錫侯為省長,劉湘為川藏邊防督防,袁祖銘為川滇邊防督防,楊森為川東護軍使,寫好名單,送到北京內閣。 內閣見是吳帥擬定的,自然沒有話說,當時便在閣議席下通過。 不料楊森自謂功不可當,早以省長自居,紛紛調換全省行政人員,一面發電報告情形。 曹錕恐怕此令一下,又要發生糾紛,便把命令擱了下來,不曾發表。 吳佩孚苦心經營,犧牲多少軍械軍糧,殺害多少無辜人民,所得的一點戰功,還是一個了而不了的局面,這卻按下不提。 卻說川中用兵之日,正閩、贛交哄之時,上回書中曾說孫傳芳頓兵延平,蔡成勛連電告急,因作者只有一支筆,難寫雙方事,所以擱到如今,現在就趁着四川戰事結果,抽出一點空閒來,向讀者報告一番。 原來孫傳芳素以機變著名,自從得了福建地盤以後,積極訓練軍隊,補充軍實,一年以來,勢力日見強大,數日以前,把軍隊集中延平,一時佈滿了疑雲。 也有說他謀浙的,也有說他侵贛的,累得浙江調兵遣將,忙亂非常。 蔡成勛發電求救,神魂無主;就是福建的人民,也不知他葫蘆內賣什麼藥。 那王永泉也是個陰謀專家,見了他這種舉動,十分猜疑,他的兄弟王永彞也再四囑咐王永泉小心。 這天王永泉正在公館中和一班姨太們調笑取樂,忽然孫傳芳微服來訪,王永泉不知何故,吃了一驚,急忙整一整衣服,出去迎將進來,同到會客室裡坐下。 孫傳芳笑問在公館中樂否?王永泉笑道:「彼此心照不宣。 」孫傳芳也大笑,因把座位移近一步,低聲說道:「弟已決定本月二十七日十三年二月。 出發,福建的事情,此後全仗老兄一人維持了。 惟軍餉一項,務請老兄竭力幫忙百萬之數,並在弟出發以前,籌集四、五十萬,使弟可以支應開拔費用。 彼此都是為國家辦事,虧他有臉皮說得出。 務請竭力,不要推卻。 」王永泉道:「兄可把所有各部軍隊,全都帶了去嗎?」問得惡,亦把細。 孫傳芳道:「這時還不能定。 大概李生春、盧香亭兩旅,可以暫留,助兄鎮守省城,其餘各部,非全都開拔不可,否則恐怕不夠調遣。 」說得不着痕跡。 王永泉欣然答應。 孫傳芳大喜,又再三拜託,方纔辭去。 第4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