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在國際地位上言之,和我們中國利害相同,又毫無侵略顧忌,而又能提攜互助,策進兩國利益的,卻只有德國。 可惜我國人不明白它的真相,因它大戰失敗,便以為不足齒列,不知道他們的人才學問,都可以資助我國,發展實業,建設國家之用。 所以此後我國的外交,對於海軍國,固然應當注重,不過對於歐、亞大陸的俄、德兩國,更不能不特別留意。 不可盲從他國,反被別人利用咧。 」今日之外交家,應以此語為針言。 眾人聽了,都各欣然。 彼此往複討論,直到後半夜兩點鐘,方纔各自就寢。 天明六點鐘,摩漢艦已到香港,香港政府即時派人來照料搬過俄國皇后郵船。 到了正午十二時,郵船開行。 次日,又接到廣州英領事的無線電,報告白鵝潭海軍,和保護人員離粵赴港的情形。 中山覆電感謝。 一行人在郵船住了五天,無非討論些國家世界的事情,和談論廣州的事變而已。 到了八月十四上午,郵船開到上海,中山在吳淞口登陸。 其時上海各團體代表在岸上歡迎的足有好幾千人,中山聽說他們在風雨中,已鵠候了好幾日,真是難得。 十分感謝。 落了寓所後,在下半天便召集中華革命黨的同志,討論國會和時局問題,第二天便發表了一個護法宣言。 這宣言的稿子,是中山在郵船上決定的。 原文道: 六年以來,國內戰爭,為護法與非法之爭,文不忍艱難創造之民國,隳于非法者之手,倡率同志,奮鬥不息。 中間變故迭起,護法事業,蹉跎數載,未有成就,而民國政府,遂以虛懸。 國會知非行權無以濟變,故開非常會議,以建立政府之大任,屬之於文。 文為貫徹護法計,受而不辭。 就職以來,激勵將士,出師北向,以與非法者戰。 最近數月,贛中告捷,軍勢遠振,而北軍將士,復于此時為尊重護法之表示,文以為北軍將士有此表示,則可使分崩離析之局,歸於一統,故有六月六日之宣言,願與北軍將士提攜,以謹統一之進行。 不圖六月十六日,護法首都,突遭兵變,政府毀于炮火,國會遂以流離,出征諸軍,遠在贛中,文僅率軍艦,倉卒應變,而陸地為變兵所據,四面環攻,益以炮壘水雷,進襲不已。 文受國會付託之重,護法責任,系于一身,決不屈于暴力,以失所守,故冒險犯難,孤力堅持,至于兩月之久,變兵卒不得逞。 而軍艦力竭,株守省河,於事無濟,故以靖亂之任,付之各處援師,而自來上海,與國人共謀統一之進行。 回念兩月以來,文武將佐,相從患難,死傷枕藉,故外交總長伍廷芳,為國元老,憂勞之餘,竟以身殉,尤深愴惻。 文之不德,統馭無才,以至變生肘腋,咎無可辭。 自兵變以來,已不能行使職權,當向國會辭職,而國會流離顛沛之餘,未能集會,無從提出。 至于此次兵變,文實不知其所由起,據兵變主謀陳炯明及諸從亂者所稱說,其辭皆支離不可究詰。 謂護法告成,文當下野耶?六月六日文對於統一計畫,已有宣言,為天下所共見。 文受國會付託之重,雖北軍將士有尊重護法之表示,猶必當審察其是非與誠偽,為國家謀長治久安之道,豈有率爾棄職而去之理?陳炯明於政府中為內務總長,陸軍總長,至兵變時,猶為陸軍總長,果有請文下野之意,何妨建議,建議無效,與文脫離,猶將諒之。 乃兵變以前,默無所言,事後始為此說,其為飾辭,肺肝如見。 按當日事實,陳炯明於六月十五日,已出次石龍,嗾使第二師于昏夜發難,槍擊不已,繼以發炮,繼以縱火,務使政府成為煨燼,而置文于死地。 蓋第二師士兵,皆為湘籍,其所深疾,果使謀殺事成,即將歸罪以自掩其謀,而兼去其患。 乃文能出險,不如所期,始造為請文下野之言。 觀其于文在軍艦時,所上手書,稱大總統如何,可證其欲蓋彌彰已。 陳炯明以免職而修怨,葉舉等以飭回防地而謀生變耶?無論以怨望而謀不軌,為法所不容,即以事實言之,文于昨年十月,率師次於桂林,屬陳炯明以後方接濟之任。 陳炯明不惟斷絶接濟,且從而阻撓,文待至四月之杪,始不得已改道出師,于陳炯明呈請辭職之時,猶念其前勞,不忍暴其罪狀,仍留陸軍總長之任,慰勉有加,待之豈雲過苛?葉舉等所部,已指定肇、陽、羅、高、雷、欽、廉、梧州、鬱林一帶為其防地,乃輒率所部,進駐省垣,騷擾萬狀。 前敵軍心,因以搖動,飭之回防,詎雲激變?可知凡此種種,亦非本懷,徒以平日處心積慮,惟知割據以便私圖,于國事非其所恤,故始而阻撓出師,終而陰謀盤據,不惜倒行逆施,以求一逞。 誠所謂苟患失之,無所不至者。 且即使陳炯明之對於文積不能平,至于倒戈,則所欲得而甘心者,文一人之生命而已,而人民何與?乃自六月十六日以後,縱兵淫掠,使廣州省會人民之生命財產,悉受蹂躪,至今不戢;且縱其凶鋒,及于北江各處,近省各縣,所至洗劫一空。 人民何辜,遭此荼毒?言之痛心。 向來不法軍隊,于攻城得地之後,為暴于一時,已犯天下之大不韙,今則肆虐至于兩月。 護法以來,各省雖有因不幸而遭兵燹,未有如廣東今日所處之酷者。 第3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