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弟字桂山,得兄提拔,官至中將,平時友于甚篤,同床共被,有漢朝姜肱遺風。 平時純自奉儉約,頗好時譽,督贛時深得贛人愛戴,及移節江蘇,卻也按部就班,並不少改。 每聞國家亂事,輒唏噓不已,尤留心京、滬各報,謂報中所載,毀譽各詞,可作諍友,不當屏諸不觀。 至保薦省長財長兩席,大遭蘇人反對,詬詈百出,並載報端,純一閲及,往往淚下。 十月初旬,乃弟桂山,由京返蘇,純與言家事,並將來產業佈置,詳囑無遺。 內弟王某,充某旅營長,由純召他到署,嗚咽與語道:「我的督軍不能做,你的營長,亦幹不下去。 現我令軍需課撥洋七千元,給汝回家,汝購置田產,亦可過活,何必在此取咎呢。 」王夫人在側,聽他語帶蹺蹊,不免瑣問。 純嘆息道:「人心如此,世無公道,我命已活不了,何必多問。 」王夫人不敢復言。 唯看他氣色,甚覺有異,不過隨時防範罷了。 十一日上午,純詢左右,謂:「我有勃林手槍一枝,曾送機器局修理,現修好否?」左右奉諭,即電詢機器局。 少頃,即有局員將槍送來,經純察視,收藏小皮箱內。 下午三時,純索閲上海各報,報上又載有評斥自己等事,即頓足大哭道:「我蒞蘇數年,撫衷自問,良心上實可對得住蘇人,今為一財政廳長,這般毀我名譽,我有何面目見人?人生名譽為第二生命,乃無端辱我,我活着還有何趣呢?」王夫人聞言,料知自己不能勸慰,急命人請齊燮元等,到來苦勸。 純終不答一詞,齊等辭退。 黃昏後,純又召入秘書,囑擬一電,拍致北京,自述病難痊癒,保齊燮元暫代江蘇督軍。 秘書應聲退出。 純又自寫書函多件,置諸抽屜,始入內就寢。 至四下鐘後,一聲怪響,出自床中,王夫人從夢中驚醒,起呼李督,已是面色慘變,不省人事,只有雙目開着,尚帶著兩行淚痕,急得王夫人魂魄飛揚,忙召眷屬入視,都不知是何隱症,立派人延請軍醫診治。 醫士須藤,至六時始到,解開純衣,察聽肺部,猛見衣上血跡淋漓,才知是中槍畢命。 再從床中檢視,到了枕底,得着一勃林手槍,即日間從機局取來的危險品,須藤驗視脈息,及口中呼吸,已毫無影響,眼見得不可救藥了。 嗚呼哀哉!年只四十有六,並無子嗣。 小子有詩嘆道: 無端拚死太無名,寧有男兒不樂生? 疑案到今仍未破,江南流水尚吞聲。 李督歿後,謡傳不一,或說是由仇人所刺,或說他妻妾中有曖昧情事,連齊幫辦也不能無嫌。 究竟是何緣由?容小子調查證據,再行續編。 所有李督遺書,及中央恤典,俱待下回發表。 看官少安毋躁,改日出書請教。 德租界收回後,又得收回俄租界,以龐然自大之俄公使,至此且智盡能索,無由逞威,是真中國自強之一大機會。 假使國是更新,黨爭不作,合群策群力以圖之,則三年小成,十年大成,張國權,雪國恥,亦非難事。 奈何名為民國,權歸武人,壟斷富貴之不足,甚至互相仇殺,喋血不休,貧弱如中國,何堪屢亂?即使外人自遭變故,無暇瓜分,恐神州大陸,亦將有銅駝荊棘之嘆矣。 李純雖不能無疵,要不得謂非軍閥之翹楚,是何刺激,竟至自戕?就中必有特別情由,以致暴亡,若只為和議之無成,蘇人之反對,遽爾輕生,想不盡然。 然如李督軍者,猶不得其死,而一般軍閥家,亦可以自反矣! 第一百二十一回 月色昏黃秀山戕命 牌聲歷碌撫萬運籌 上回書中說到李秀山巡閲使,因感於民國成立以來,軍閥交哄,民不聊生,本人雖受北方政府委任,主持南北和議,卻因雙方意見,根本不能相容,以致和議徒有虛聲,實際上卻一無成績,心中鬱懣之極,不免常向部下一班將士,和巡署中幕僚們,吐些牢騷口氣。 湊巧為了撤換財政廳長,引起各界鳴鼓而攻,甚有停止納稅的表示,李純益發懊惱異常。 原來民國軍閥中,李純出身漁家,年輕時候,曾以挑販鮮魚為業,事業雖小,卻比其他出身強盜、樂戶、推車、賣藥之輩,究有雅俗之判,高下之分。 漁樵耕讀,都是雅事,此李純之所以為高尚也,說來絶倒。 李純生性忠厚,尚知愛國惜民,歷任封疆,時經數載,也不過積了幾百萬家當,幾百萬猶以為少,是挖苦,不是恭維。 比較起來,也可謂庸中佼佼、鐵中錚錚的了。 在李純自己想來,各省軍閥,何等橫暴,怎樣威福,多少人吃他們的虧辱,卻都敢怒而不敢言,一般的有人歌功頌德,崇拜揄揚。 本人出身清高,凡事不肯十分作惡,平心而論,總算對得住江南人民,江南人民得了我這樣的好官長,難道還不算天大的福運?誰料他們得福不知,天良喪盡,為了一個財政廳長,竟敢和我反起臉來,函電交馳的,把我攻擊得體無完膚。 這等百姓,真可算得天字第一號的狡民了。 早知如此,我李純就該瞧瞧別人的樣,任心任意的,多作幾件惡事,怕不將江蘇省的地皮,鏟低個三四尺,我李純的家產,至少也可弄它三五千萬,難道這批狡民,還能趕上巡轅,把我咬去半斤五兩的皮肉不成?他想到這裡,愈覺懊恨不堪,恨到極處,不免有幾句厭世議論,發生出來。 幾句空話,竟作老齊栽誣的憑據,是以君子慎言語也。 人家聽了,也只有再三勸慰,說什麼公道總在人心,巡帥國家柱石,也犯不着和這批無知無識的愚民,去計較是非。 第3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