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又奉袁總理電命,停戰十五日。 於是按兵不動,彼此夾江自守,暫息烽煙。 小子且將南京戰事,續敘下去。 江督張人駿,本也是個模棱人物,只因鐵良是滿人,始終輔清,張勛雖是漢族,卻因受清厚恩,不敢背德,定欲保全江寧,對敵民軍,所以各省紛紛獨立,唯南京服從清室,毫無變志。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時已反抗清廷,任為寧軍總司令,發兵攻擊南京,初戰不利,退回鎮江,旋經浙軍司令朱瑞,蘇軍司令劉之潔,鎮軍司令林述慶,滬軍司令洪承點,濟軍司令黎天才,齊集鎮江,與寧軍一同出發,再搗南京,張勛卻也能耐,帶著十八營防軍,與聯軍交戰數次,互有殺傷。 嗣因聯軍分頭進攻,一個效忠清室的張大帥,顧東失西,好似一個磨盤心,終日在南京城下,指麾往來,閙得人困馬乏,急忙電達袁總理,請他速發援兵。 誰知這袁總理並無複音,再四呼籲,終不見報。 袁總理已叫你拱讓,你何苦硬要支持?未幾,濟軍佔領烏龍山、幕府山,浙軍亦佔領馬群孝陵衛一帶,又未幾,浙軍復進奪紫金山,會同鎮軍滬軍,攻克天保城。 張勛屢戰不利,反喪了統領王有宏,沒奈何退入朝陽門,專令城內獅子山守兵,開炮擊射聯軍。 哪知獅子山上的兵士,已有變志,所發諸炮,都是向空亂擊,毫無效力,城外最要緊的雨花台,又被蘇軍奪去。 張勛力竭計窮,先囑愛妾小毛子,收拾細軟,由部眾擁護出城,自己亦率了殘兵二千人,與張人駿、鐵良等開了漢西門,乘夜走脫,聯軍遂擁入南京城,歡呼不已。 南京踞長江下游,倚山瀕水,向稱為龍盤虎踞的雄都,民軍席捲長江,必須攻克南京,才得作為根本重地。 適值漢陽為清軍所得,兩方面勝負相同,各得對等資格,那時和議問題,方好就此着手了。 實皆不能出老袁意中。 袁總理世凱,與清攝政王載灃,面和心不和,便乘此下手,欲逼載灃退歸藩邸,但形式上不便強逼,只把重大的問題,推到載灃身上去,自己不肯作主。 載灃實擔架不起,情願辭職歸藩。 慶親王奕劻,雖已罷去總理,遇著緊要會議,總要召他與聞,他便在隆裕後面前,力保袁總理能當重任,休令他人掣肘。 隆裕後究是女流,到了沒奈何時候,明知袁總理未必可靠,也只好求他設法,索性退去攝政王,把清廷一切全權,託付袁總理。 全權付與,還有什麼清室江山。 袁總理遂命尚書唐紹怡,做了議和代表,且與唐密商了一夜,方令啟程南下。 一夜密商,包括後來無數情事。 各省代表會,聞北代表南來,公推伍廷芳為民軍代表,酌定上海地點,與北代表會議。 兩下里只約停戰,未及言和。 那革命黨大首領孫文,已從海外回國,來任臨時總統,開創一個中華民國出來。 筆大如椽。 孫文字逸仙,號中山,廣東香山縣人,少時入教會學堂讀書,吸受歐化,目擊清政日非,遂倡言革命;嗣復往來東西洋,結合中國遊學生,組織同盟會,一心與滿清為難,好幾次運動革命,統歸失敗。 俱見《清史演義》。 至是民軍起義,把中國二十二省的輿圖,得了三分之二,不禁宿願俱慰,奮袂回國。 看官試想!中國革命,全是他一人發起的效力,此番功成回來,寧有不受人歡迎麼? 先是黃興到滬,擬召江、浙軍援鄂,會因鄂軍與清軍議和,彼此停戰,乃將援鄂事暫行擱起。 至南京已下,各省代表,均自漢口移至南京,道出滬上,擬選舉正副元帥,為他日正副總統根本。 當下開會公舉,黃興得票最多,當選為大元帥,黎元洪得票,居次多數,當選為副元帥。 哪知江、浙聯軍,嘖有煩言,多半謂漢陽敗將,怎能當大元帥的職任?況黎都督是革命功首,反令他屈居副座,如何服人?遂紛紛電達滬瀆,不認黃興為大元帥。 此即為軍人干涉立法權之始。 但各代表推選不慎,也是難免指摘。 各省代表,束手無策,只好再行酌議,擬將黎、黃兩人,易一位置。 黃興聞聯軍不服,即日離滬,只致書各省代表,力辭大元帥當選,並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 各代表得了此書,樂得順風使帆,以大元帥屬黎,副元帥屬黃,惟會議時有一轉文,黎大元帥暫駐武昌,可由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 公決後,即由各代表派遣專足,歡迎副元帥移節江寧,一面與行政機關接洽,在江寧預設元帥府,專待黃副元帥到來。 不意黃副元帥竟爾固辭,至再三敦促,仍然未至。 有幾個革命黨人,與黃興素來莫逆,竟跑入代表會所,狂呼亂叫,拍案痛詈,略稱:「舉定的正副元帥,如何易置?顯是看輕我會中好友,你等名為代表,試為設身處地,一位大元帥,驟然降職,尚有面目來寧,組織臨時政府麼?」此是政黨紛爭之始,愈見選舉不慎之弊。 說得各代表俯首無言,待他舌干口渴,方設詞勸慰,將他請出。 黨人恨恨而去。 第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