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只是補償購買價格,它除了把B的利潤加入這個價格以外,再不會加進任何部分。 K不僅會把K的利潤,而且會把K本身加到這個價格中去;不過K+K的利潤,即以不變資本形式預付的那一部分流通費用+相應的平均利潤,在產業資本家手裡,會比在商業資本家手裡大。 平均利潤的減少,是這樣表現出來的:按照預付產業資本(不包括B+K)計算出充分的平均利潤,但是,從這個平均利潤中把B+K的平均利潤扣除出來並支付給商人,於是這個扣除部分就表現為一種特殊資本即商人資本的利潤。 但是,當我們說到b+b的利潤,在假定利潤率=10%的上述場合,也就是說到b+1/10b時,情形卻不是這樣。 而真正的困難也就在這裡。 按照假定,商人用b購買的,只是商業勞動,即只是對資本的流通職能即對W—G和G—W起中介作用所必要的勞動。 但商業勞動是使一個資本作為商人資本執行職能,並對商品到貨幣和貨幣到商品的轉化起中介作用所必要的勞動。 這種勞動實現價值,但不創造價值。 並且,只是由於一個資本完成了這些職能,也就是說,一個資本家用他的資本使這些活動,這些勞動完成了,這個資本才作為商人資本執行職能,才參加一般利潤率的調整,也就是說,才從總利潤中取得它的份額。 不過在b+b的利潤中,看來要支付的是:第一,勞動的報酬(不管產業資本家是為商人自己的勞動支付報酬,還是為商人所僱用的辦事員的勞動支付報酬都一樣);第二,對這種勞動——本來應由商人自己完成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的利潤。 商人資本第一會得到b的補償物,第二會得到b的利潤;因此,這是這樣產生的:第一,它要讓人對那種使它作為商人資本執行職能的勞動付給它報酬;第二,它要讓人付給它利潤,因332為它作為資本執行了職能,也就是說,因為它作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完成了一種應得到利潤作為報酬的勞動。 因此,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流通由產業資本家自己完成,從而這些工人由產業資本家自己僱傭的情形也是這樣嗎? 我們假定B=100,b=10,利潤率=10%。 我們還假定K=0,以便使購買價格中這個與此無關並且已經得到說明的要素不再不必要地重新加入計算中去。 這樣,出售價格=B+p+b+p(=B+Bp‘+b+bp’,p'在這裡代表利潤率)=100+10+10+1=121。 但是,如果商人不是把b投在工資上面,——因為b只是用來支付商業勞動的報酬,而這種勞動是實現由產業資本投入市場的商品資本的價值所必需的,——情形就會變成這樣:商人只好把自己的時間用於購買或出售與B(=100)相當的物品;我們假定,這是他能夠支配的唯一時間。 如果這個用b或10來代表的商業勞動不是從工資而是從利潤中得到報酬,那就要假定另外還有一個商人資本=lOO,因為它按10%計算=b=10。 這第二個B(=100)不會追加到商品價格中去,但是這個10%卻會追加到商品價格中去。 因此,兩個100完成了職能,加起來=200,這樣,商品要按200+20=220來購買。 不是很清楚。 因為商人資本決不是別的東西,而只是一部分在流通過程中執行職能的產業資本的獨立化的形式,所以,一切和它有關的問題,都必須這樣來解決:問題首先要在這個形式上提出,即商人資本所特有的各種現象還沒有獨立地表現出來,還和產業資本直接聯繫在一起,作為產業資本的一個部門的現象表現出來。 商業資本要作為不同於工場的事務所,不斷地在流通過程中執行職能。 所以,現在成為問題的b,首先也要在這裡,在產業資本家本人的333事務所裡進行研究。 這種事務所,同產業工場相比,一開始就是小到極點。 此外,很清楚,隨着生產規模的擴大,為了產業資本的流通而必須不斷進行的商業活動將會增加;這些活動的目的,既是為了出售處在商品資本形式上的產品,也是為了把由此得到的貨幣再轉化為生產資料,並對這一切進行計算。 價格計算、簿記、出納、通訊,都屬於這類活動。 生產規模越擴展,產業資本的商業活動,從而,為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而需要的勞動及其他流通費用也就越增加,雖然決不是按比例增加。 因此,使用商業僱傭工人就成為必要了,他們組成真正的事務所。 為僱用商業僱傭工人的支出,雖然表現為工資,但不同於購買生產勞動時耗費的可變資本。 它增加了產業資本家的支出,增加了必須預付的資本的量,但不會直接增加剩餘價值。 因為它是用來支付那種只是實現已經創造出來的價值的勞動的支出。 象任何別的這類支出一樣,這種支出也會降低利潤率,因為預付資本增加了,但剩餘價值卻沒有增加。 如果剩餘價值m仍舊不變,但預付資本C增加到C+△C,利潤率m/C就會變為較小的利潤率m/(C+△C)。 因此,產業資本家力圖把這種流通費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就象力圖把他在不變資本上的支出減少到最低限度一樣。 因此,產業資本與自己的商業僱傭工人的關係,和它與自己的生產僱傭工人的關係是不一樣的。 這是生產人員的工資收入與銷售人員的收入不可比的原因之一。 在其他一切條件都不變時,它使用的生產僱傭工人越多,生產的規模就越大,剩餘價值或利潤也就越大。 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 生產的規模越大,待實現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越大,從而所生產的商品資本越大,事務所費用絶對地(雖然不是相對地)也就越增大,並且越會引起一種分工。 第5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5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