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個商品的這樣同價值偏離的生產價格,會作為要素加入另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因此,撇開對商品本身由於平均利潤和剩餘價值的差額而產生的偏離不說,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已經能夠包含同該商品中所消費的生產資料價值的偏離。 因此,即使就中等構成的資本所生產的商品來說,成本價格也可能同生產價格的這個組成部分所由以構成的各種要素的價值總額發生偏離。 假定中等構成是80c+20v。 對具有這種構成的現實資本來說,80c也可能大於或小於不變資本c的價值,因為這個c可以是由生產價格同價值相偏離的商品構成。 同樣,如果工資耗費在生產價格同價值不一致的商品上,20v也可以同它的價值相偏離;因此,與必要生活資料的生產價格同它們的價值相一致的時候比較,工人要買回這些商品(補償這些商品),就必須勞動更多或更少的時間,也就是完成更多或更少的必要勞動。 不過,這種可能性根本不影響關於中等構成的商品所提出的原理的正確性。 歸於這些商品的利潤量,等於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量。 例如,就上述那個按80c+20v構成的資本來說,在剩餘價值的決定上重要的不是這些數字是否表示實際的價值,而是它們互相之間形成什麼比例;這就是,v=1/5總資本,c=4/5總資本。 只230要情況如此,那就正如上面所假設的,v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等於平均利潤。 另一方面,因為它等於平均利潤,所以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利潤=k+p=k+m,實際上等於商品的價值。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正如它不會使商品的價值變動一樣,也不會使k+p變動,而只會引起利潤率的相應的、方向相反的運動,即降低或提高。 也就是說,如果在這裡商品價格由於工資的提高或降低而發生變動,這些具有中等構成的部門的利潤率就會高於或低於其他部門的利潤率水平。 只有價格保持不變時,具有中等構成的部門才保持和其他部門相同的利潤水平。 這樣,實際上就好象是這些具有中等構成的部門是按照實際價值出售它們的產品的。 也就是說,如果商品按照它們的實際價值出售,那就很清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會引起利潤的相應的降低或提高,但不會引起商品的價值變動,並且在一切情況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決不會影響商品的價值,而總是只會影響剩餘價值的量。 III.資本家的補償理由 我們已經說過,競爭使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率,並由此使這些不同部門的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而這是通過資本從一個部門不斷地轉移到利潤暫時高於平均利潤的另一個部門來實現的;可是,這裡還要考慮到一定產業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同歉年和豐年的更替結合在一起的利潤波動。 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這樣不斷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潤率上升和下降231的運動,這種運動會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種使利潤率到處都化為一個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趨勢。 資本的這種運動首先總是由市場價格的狀況引起的,市場價格在這裡把利潤提高到一般的平均水平以上,在那裡又把它壓低到這個水平以下。 我們暫且不談在這裡還同我們無關的商人資本;正如突然爆發的對某些熱門貨的投機所表明的,商人資本能夠非常迅速地把大量資本從一個營業部門抽走,並且同樣迅速地把它投入另一個營業部門。 但在每一個真正從事生產的部門,——工業、農業、礦業等等,——資本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卻有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因為存在着固定資本。 所以資本更熱衷于在固定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上進行轉移。 此外,經驗還表明,一個產業部門,例如棉紡織業,如果在一個時期利潤特別高,那末,在另一個時期利潤就會特別低,甚至會虧損,因此,在一個若干年的周期中,它的平均利潤會和其他部門大致相同。 而資本很快就懂得了要考慮到這個經驗。 但是,競爭所沒有表明的,是支配着生產運動的價值規定,是在生產價格背後的、歸根到底決定生產價格的價值。 相反,競爭所表明的卻是:1.平均利潤,它不以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為轉移,因而不以一定資本在一定剝削部門佔有的活勞動量為轉移;2.因工資水平的變動而引起的生產價格的漲落,這是一種乍看起來和商品的價值關係完全矛盾的現象;3.市場價格的波動,它使一定時期內商品平均市場價格不是歸結為市場價值,而是歸結為一種和這個市場價值相偏離、而且和它差別極大的市場生產價格。 所有這些現象,似乎都和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相矛盾,也和剩餘價值由無酬的剩餘勞動形成的性質相矛盾。 因此,在競爭中一切都顛倒地表現出來。 經濟關係的完成形態,那種在表面上、在這232種關係的現實存在中,從而在這種關係的承擔者和代理人試圖說明這種關係時所持有的觀念中出現的完成形態,是和這種關係的內在的、本質的、但是隱蔽着的基本內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概念大不相同的,並且事實上是顛倒的和相反的。 第5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