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為了找出供求變動的實際趨勢,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趨勢確定下來。 因為各式各樣的不平衡具有互相對立的性質,並且因為這些不平衡會彼此接連不斷地發生,所以它們會由它們的相反的方向,由它們互相之間的矛盾而互相平衡。 這樣,雖然在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們的不平衡會這樣接連發生,——而且偏離到一個方向的結果,會引起另一個方向相反的偏離,——以致就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的整體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不過這種一致只是作為過去的變動的平均,並且只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 由此,各種同市場價值相偏離的市場價格,按平均數來看,就會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因為這種和市場價值的偏離會作為正負數互相抵銷。 這個平均數決不是只有理論意義,而且對資本來說還有實際意義;因為投資要把或長或短的一定時期內的變動和平均化計算在內。 因此,供求關係一方面只是說明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另一方面是說明抵銷這種偏離的趨勢,也就是抵銷供求關係的影響的趨勢。 (那種有價格而沒有價值的商品是一種例外,在這裡不212必考察。 )供求可以在極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產生的影響。 例如,如果需求減少,因而市場價格降低,結果,資本就會被抽走,這樣,供給就會減少。 但這也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由於某種發明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市場價值本身降低了,因而與市場價格平衡。 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場價格高於市場價值,結果,流入這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就會過多,生產就會增加到如此程度,甚至使市場價格降低到市場價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這也可以引起價格上漲,以致需求本身減少。 這還可以在這個或者那個生產部門,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期間內引起市場價值本身的提高,因為所需要的一部分產品在這個期間內必須在較壞的條件下生產出來。 如果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那末另一方面,市場價格,並且進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場價值,又決定供求。 說到需求,那是很清楚的,因為需求按照和價格相反的方向變動,如果價格跌落,需求就增加,相反,價格提高,需求就減少。 不過供給也是這樣。 因為加到所供給的商品中去的生產資料的價格,決定對這種生產資料的需求,因而也決定這樣一些商品的供給,這些商品的供給本身包括對這種生產資料的需求。 棉花的價格對棉布的供給具有決定意義。 除了價格由供求決定而同時供求又由價格決定這種混亂觀點之外,還要加上:需求決定供給,反過來供給決定需求,生產決定市場,市場決定生產。 【下述「高見」荒謬透頂:「在生產一種商品所需要的工資額、資本額和土地額,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變化的時候,那種被亞當·斯密叫作該商品的自然價格的東西也會發生變化,並且那種以前曾經是它的自然價格的價格,也會隨着這種變化而變為它的市場價格,雖然供給和需求量可能沒有變化,然而,這種供給,並不是恰好同那些能夠支付並且願意支付現在代表生產費用的價格的人的需求相一致,而是要麼更大,要麼更小,因此,供給和那種就新生產費用來說代表有效需求的需求之間的比例,也會和以前不同。 所以,只要中途沒有什麼阻礙,供給就會發生變化,最後使商品具有新的自然價格。 因此,有些人會認為下述說法是好的:因為商品是通過它的供給的變化而恢復它的自然價格的,所以,自然價格取決於一種供求關係,正象市場價格取決於另一種供求關係一樣;可見,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同樣依存於供求關係。 (「供給和需求的重大原理的運用,是為了確定亞·斯密所說的自然價格和他所說的市場價格。 」——馬爾薩斯)」(《評政治經濟學上若干用語的爭論》1821年倫敦版第60、61頁)這個聰明人不理解:在這裡所說的情況下,正好是生產費用的變化,因而正好是價值的變化,引起需求的變化,從而引起供求關係的變化,並且需求的這種變化,也能夠引起供給的變化;這正好會證明我們這位思想家想要證明的事情的反面;就是說,這會證明,生產費用的變化,無論如何不是由供求關係來調節 的,而是相反,生產費用的變化調節着供求關係。 】213 甚至一個普通的經濟學家(見腳註)都懂得,即使沒有由外界情況引起的供給或需要的變化,供求關係仍然可以由於商品市場價值的變化而變化。 甚至他也不得不承認,不論市場價值如何,供求必須平衡,以便實現市場價值。 這就是說,供求關係並不說明市場價值,而是相反,市場價值說明供求的變動。 《評用語的爭論》的作者在說了腳註中引用的這段話(即前面較小字型的注中的話)之後,接著說道: 「但是<供求之間的>這個比例——如果『需求』和『自然價格』這兩個詞的意義,正好和我們引用亞當·斯密時所說的意義一樣的話——必然總是相等的,因為只有在供給同實際需求,也就是同不多不少正好會支付自然價格的那種需求相等的時候,自然價格才會在實際上被支付;結果是,同一商品在不同時期可以有兩個極不相同的自然價格,但供求比例在兩個場合能夠是一樣的,即相等的。 」 第5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5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