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供給也要略大於需求。 )因此,這些商品必然要低於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會根本賣不出去。 如果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的數量,同要由這種產品來滿足的特殊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小,結果就會相反。 但是,如果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的數量,和要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適應,從而產量也和需求不變時再生產的通常規模相適應,那末這種商品就會按照它的市場價值來出售。 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交換或出售是理所當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 應當從這個規律出發來說明偏離,而不是反過來,從偏離出發來說明規律本身。 209 現在,我們考察另一個方面:需求。 商品被買來當作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以便進入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即使有些商品能達到這兩個目的,也不會引起任何變化。 因此,生產者(這裡指的是資本家,因為假定生產資料已經轉化為資本)和消費者都對商品有需求。 看來,這首先要假定:在需求方面有一定量的社會需要,而在供給方面則有不同生產部門的一定量的社會生產與之相適應。 如果棉紡織業每年按一定規模進行再生產,那就要有往年那樣數量的棉花;如果考慮到再生產因資本積累每年在擴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還要有棉花的追加量。 生活資料也是這樣。 工人階級要維持通常的中等水平的生活,至少必須再得到同樣數量的必要生活資料,雖然商品品種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考慮到人口每年在增長,那就還要有必要生活資料的追加量。 這裡所說的情況,經過或多或少的修改,也適用於其他階級。 因此,在需求方面,看來存在着某種數量的一定社會需要,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市場上有一定量的某種物品。 但是,從量的規定性來說,這種需要具有很大伸縮性和變動性。 它的固定性是一種假象。 如果生活資料便宜了或者貨幣工資提高了,工人就會購買更多的生活資料,對這些商品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需要」。 這裡還完全撇開需要救濟的貧民等等不說,這種人的「需求」甚至低於他們的身體需要的最低限度。 另一方面,比如說,如果棉花便宜了,資本家對棉花的需求就會增長,投入棉紡織業中的追加資本就會增加,等等。 這裡決不要忘記,根據我們的前提,生產消費的需求是資本家的需求,他的真正目的是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只是為了這個目的,他才生產某種商品。 另一方面,這種情況並不妨礙資210本家在他作為例如棉花的買者出現在市場上的時候,代表着對棉花的需要;就象棉花的買者把棉花變成襯衣料子,還是變成火棉,還是想用它來堵塞自己和世人的耳朵,都與棉花的賣者無關一樣。 可是,這種情況對於資本家是什麼樣的買者當然會有很大的影響。 他對棉花的需要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本質的改變:這種需要實際上只是掩蓋他搾取利潤的需要。 市場上出現的對商品的需要,即需求,和實際的社會需要之間存在着數量上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界限,對不同的商品來說當然是極不相同的;我說的是下面二者之間的差額:一方面是實際需要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貨幣價格發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或者說,買者的貨幣條件或生活條件發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 要理解供求之間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是再容易不過的了。 真正的困難在於確定,供求一致究竟是指什麼。 如果供求之間處于這樣的比例,以致某個生產部門的商品總量能夠按照他們的市場價值出售,既不高,也不低,供求就是一致的。 這是我們聽到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如果商品都能夠按照它們的市場 價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 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正因為如此,商品就按自己的市場價值出售。 如果有兩種力量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相等的作用,它們就會互相抵銷,而不會對外界發生任何影響,在這種條件下發生的現象,就必須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來解釋。 現代西方經濟學用供給曲綫和需求曲綫的交點來決定價格和生產量,既解釋不了市場價值,也解釋不了需求曲綫對一般利潤率的影響。 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說明任何事情,就不會對市場價值發生影響,並且使我們完全無從瞭解,為什麼市場價值211正好表現為這樣一個貨幣額,而不表現為另外一個貨幣額。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的內在規律,顯然不能由供求的互相作用來說明(完全撇開對這兩種社會動力的更深刻的分析不說,在這裡不需要作出這種分析),因為這種規律只有在供求不再發生作用時,也就是互相一致時,才純粹地實現。 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可是,在政治經濟學上必須假定供求是一致的。 為什麼呢‧這是為了對各種現象要在它們的合乎規律的、符合它們的概念的形態上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要撇開由供求變動引起的假象來進行考察。 第5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5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