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方面,這些規律是一般利潤率的規律。 根據以上的闡述,有多種多樣的原因會使利潤率提高或降低,這樣,人們可能認為,一般利潤率必定每天都會變動。 但是,一個生產部門的運動,會抵銷另一個生產部門的運動,各種影響交錯在一起,並失去作用。 我們以後將要研究,這些波動最終趨向哪一方;然而這些波動是緩慢的;個別生產部門的波動的突然性、多面性和時間的長短,使波動部分地由於自己時間的先後而得到平衡,以致漲價後又跌價,或者跌價後又漲價,因而波動依然是局部的,也就是限于特殊生產部門;最後,不同的局部的波動還會互相中和。 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中都發生變動,都發生同一般利潤率的偏離,但一方面,它們在一定時間內互相抵銷,因此不會影響一般利潤率;另一方面,它們不會影響一般利潤率,還因為它們為另一些同時發生的局部波動所抵銷。 因為一般利潤率不僅由每個部門的平均利潤率決定,而且189還由總資本在不同特殊部門之間的分配決定;並且因為這種分配經常在變動,所以這又是一般利潤率變動的一個經常的原因,——但是變動的這個原因,又由於這個運動的不間斷性和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失去作用。 2.在每個生產部門中,本部門利潤率的波動會持續或長或短的時期,直到這種波動經過一系列提高或降低充分固定下來,能贏得時間來影響一般利潤率,從而取得超出局部的意義為止。 因此,在這樣的空間和時間的界限內,本卷第一篇所闡明的關於利潤率的規律同樣是適用的。 關於剩餘價值最初轉化為利潤時的理論見解,即認為資本的每個部分都同樣地產生利潤的見解【馬爾薩斯】,,表現了一個實際的事實。 不管一個產業資本的構成怎樣,不管它推動的是四分之一死勞動,四分之三活勞動,還是四分之三死勞動,四分之一活勞動,以致在一個場合比在另一個場合吸收大兩倍的剩餘勞動,生產大兩倍的剩餘價值,——假定勞動的剝削程度相等,並且把個別的、會自行消失的差別撇開不說,因為在這兩個場合,我們所指的只是整個生產部門的平均構成,——它在這兩個場合都會提供相等的利潤。 目光短淺的單個資本家(或每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全體資本家)有理由認為,他的利潤不只是來自他所僱用的或他那個部門所僱用的勞動。 這對他的平均利潤來說是完全正確的。 這個利潤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由總資本,即由他的全體資本家同夥對勞動的總剝削引起,——這對他來說完全是一個秘密,因為連資產階級的理論190家,政治經濟學家,直到現在也沒有揭露這個秘密。 節省勞動——不僅指節省生產某種產品所必需的勞動,而且也指節省所僱用的工人人數——和更多地使用死勞動(不變資本),都表現為經濟上完全合理的行為,看來一點也不會降低一般利潤率和平均利潤。 既然生產上所必需的勞動量的減少,不僅不會表現為降低利潤,而且在某些條件下反而會表現為增加利潤的直接源泉,至少對單個資本家來說是這樣,那末,活勞動又怎麼能是利潤的唯一源泉呢 如果在一個生產部門,成本價格中代表不變資本價值的部分增加了或減少了,那末,這個部分就會從流通中退出來,並且一開始就以增大了的量或減少了的量進入商品的生產過程。 另一方面,如果所僱用的一定數目的工人在相同的時間內生產得更多了或更少了,從而在工人人數不變時,生產一定量商品所需要的勞動量發生了變化,那末,成本價格中代表可變資本價值的部分可以仍舊不變,也就是說,可以以相同的量加入總產品的成本價格。 但就每個商品(它們的總和形成總產品)來說,它包含的勞動(有酬勞動從而無酬勞動)增多了或減少了,因此,為這個勞動的支出也增多了或減少了,工資部分也增多了或減少了。 資本家支付的總工資仍舊不變,但是按單個商品計算,工資已經不同了。 因此在這裡,商品成本價格的這個部分也發生了變化。 儘管單個商品的成本價格(或一定量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總和的成本價格),由於商品本身或商品要素的這種價值變化而提高了或降低了,但是,只要平均利潤比如說原來是10%,現在就仍然是10%;雖然就單個商品來看,由於這裡假定的價值變動而引起的單個商品成本價格的量的變動,10%已經代表完全不同的量了。 191 談到可變資本,——而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源泉,並且因為一切把可變資本同資本家致富的關係掩蓋起來的東西,都使整個體系神秘化了,——事情變得粗糙了,或者說,在資本家看來是這樣:例如一個100鎊的可變資本,代表100個工人的周工資。 如果這100個工人,在工作日已定時,每週生產200件商品=200W,那末,既然100鎊=200W,撇開成本價格中由不變資本加入的部分不說,1W就=100鎊/200=10先令。 現在假定勞動生產力發生了變化;假如它提高了一倍,同樣數目的工人在以前生產200W的時間內生產的比200W多一倍。 在這個場合(就成本價格只由工資構成來說),因為現在100鎊=400W,所以1W=100鎊/400=5先令。 第4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4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