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亞麻的生產也有過類似的情形。 但是,直接的刺激一旦過去,「在最便宜的市場上購買」(而不是象那些協會那樣,力圖提高各原出產國的生產能力,而不管這些國家當時能夠提供產品的直接價格如何)這個競爭的一般原則一旦重新取得統治地位,人們就會重新讓「價格」去調節供給。 一切企圖對原料生產進行共同的、果斷的和有預見的控制——這種控制整個說來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根本不相容的,因而始終只是一種善良的願望,或者只是在面臨巨大危險和走投無路時例外採取的一種共同步驟——的想法,都要讓位給供求將會互相調節的信仰。 【自從寫了上面這段話以來(1865年),由於一切文明國家,特別是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的迅速發展,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大大加劇了。 迅速而巨大地膨脹起來的現代生產力,一天比一天厲害地超出了它們應當在其中運動的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規律的範圍——這個事實,資本家本人今天也越來超強烈地意識到了。 這一點特別表現在下述兩種徵兆中。 第一,普遍實行保護關稅的新狂熱。 這種保護關稅和舊的保護關稅制度的區別特別表現在:它保護得最多的恰好是可供出口的物品。 第二,整個大生產部 門的工廠主組成卡特爾(托拉斯),其目的是調節生產,從而調節價格和利潤。 不言而喻,這種試驗只有在經濟氣候比較有利的時候才能進行。 風暴一到來,它們就會被拋棄,並且會證明,雖然生產需要調節,但是負有這個使命的,肯定不是資本家階級。 在此期間,這種卡特爾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小資本家比以前更快地被大資本家吃掉。 ——弗·恩·】在這方面,資本家的迷信已137經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工廠視察員在他們的報告中也再三表示驚訝不已。 好年成代替壞年成,當然也會使原料便宜。 這個情況除了對需求的擴大產生直接影響以外,還會作為一種刺激對利潤率發生上面提到的那種影響。 上面所說的機器等的生產逐漸超過原料生產的過程,這時會按更大的規模重演。 要真正改良原料,使它不僅按需要的數量,而且按需要的質量來提供,例如,要由印度來供給達到美棉那樣質量的棉花,那就要求歐洲存在着持久的、不斷增加的和經常的需求(把印度生產者在他本國所處的經濟條件完全撇開不說)。 但是,原料生產部門的發展不過是跳躍式的,有時突然擴大,然後又急劇縮小。 所有這一切以及資本主義生產的精神,都可以根據1861—1865年的棉荒來進行很好的研究,那個時期還有一個特點,即再生產上最重要要素之一的原料有時根本沒有。 其實,在供給充足時,如果這種供給是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實現的,價格也可能提高。 不然的話,就可能是原料真正缺乏。 在棉業危機中最初出現的,是後面這種情形。 因此,在生產史上,我們越是接近現代,就會越是經常地發現,特別是在有決定意義的產業部門中,從有機自然界獲得的原料,是處在一種不斷重演的變動中:先是相對的昂貴,然後是由此引起的貶值。 上面所說的情況可以用下面從工廠視察員報告中摘錄的例子加以說明。 138 歷史的教訓是(這個教訓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考察農業時得出):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同資本主義制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麼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麼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剛剛提到的從英國工廠報告中摘錄下來的那些例證: 「營業情況好些了;但是隨着機器的增加,旺季和淡季的周期縮短了。 這樣一來,對原料的需求增加了,營業狀況的波動也更為頻繁了。 ……目前,在1857年恐慌之後,不僅信任恢復了,而且恐慌本身看來也几乎完全被人忘記了。 這種好轉是否能持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原料的價格。 第4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4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