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機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 勞動價格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在是低於、高於還是等於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 可見,在第一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絶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 在第二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絶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 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絶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象是由後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 用數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數,工資量是因變數,而不是相反。 在用數學方法分析經濟問題時,必須注意因果關係不能顛倒。 同樣,在工業周期的危機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表現為貨幣相對價值的提高,而在繁榮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提高表現為貨幣相對價值的降低。 所謂通貨學派就從這裡得出結論說,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少。 他們的無知和對事實的完全誤解,有這樣一些經濟學家現在可以與之媲美,這些經濟學家把積累的上述現象說成是:在一種情況下是僱傭工人太少,在另一種情況下是僱傭工人太多。 作為所謂「自然人口規律」的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規律,可以簡單地歸結如下:資本、積累同工資率之間的關係,不外是轉化為680資本的無酬勞動和為推動追加資本所必需的追加勞動之間的關係。 因此,這決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量,即資本量和工人人口數量之間的關係;相反地,歸根到底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無酬勞動和有酬勞動之間的關係。 如果工人階級提供的並由資本家階級所積累的無酬勞動量增長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勞動才能轉化為資本,那末,工資就會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況不變時,無酬勞動就會相應地減少。 但是,一旦這種減少達到一定點,滋養資本的剩餘勞動不再有正常數量的供應時,反作用就會發生:收入中資本化的部分減少,積累削弱,工資的上升運動受到反擊。 可見,勞動價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可見,被神秘化為一種自然規律的資本主義積累規律,實際上不過表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絶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係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 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理論是,工會首先選擇工資,然後資本家根據工資選擇就業水平。 參見張維迎著,《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7頁。 這是一本只能算「編」而不能算「著」的書。 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正象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 681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按照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見解,引起工資提高的,既不是社會財富的現有量,也不是已經取得的資本量,而僅僅是積累的不斷增長和它的增長速度。 亞·斯密《國富論》第1篇第8章 以上我們只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技術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 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在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時刻,那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槓桿。 亞·斯密說: 「引起工資提高的原因,即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量的產品。 」 如果撇開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條件,撇開分散勞動的獨立生產者的技能這種技能更多地表現在質量即製品的優劣上,而不是表現在數量即製品的多寡上,那末,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 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着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 在這裡,這些生產資料起着雙重作用。 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 例如,由於有了工場手工業分工和採用了機器,同一時間內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進入勞動過程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量增大了。 這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682果。 另一方面,使用的機器、役畜、礦物質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 以建築物、煉鐵爐、運輸工具等等形式積聚起來的生產資料的量,也是這樣。 第1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