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經濟學又不得不同一般人的偏見作645斗爭,這種偏見把資本主義生產和貨幣貯藏混為一談,以為積累財富就是使財富現有的實物形式免遭破壞,也就是不被消費掉,或者說,把財富從流通中救出來。 其實,把貨幣貯藏起來不加入流通,同把貨幣作為資本而增殖,恰恰是相反的兩回事,從貨幣貯藏的意義上進行商品積累,是十足的愚蠢行為。 大量商品的積累是流通停滯或生產過剩的結果。 誠然,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是把下面這兩種現象混在一起了:一方面是富人消費基金中積累的供慢慢消費的財物,另一方面是一切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儲備。 後一現象,我們在分析流通過程時還要略微談到。 因此,古典經濟學強調指出,積累過程的特點是,剩餘產品由生產工人消費,而不由非生產工人消費,這一點是對的。 但它的錯誤也正是從這裡開始。 亞·斯密使人們形成一種流行的看法,把積累僅僅看成剩餘產品由生產工人消費,或者說,把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僅僅看成剩餘價值轉變為勞動力。 例如,我們可以聽聽李嘉圖的說法: 「必須懂得,一個國家的全部產品都是要消費掉的,但究竟由再生產另一個價值的人消費,還是由不再生產另一個價值的人消費,這中間有難以想象的區別。 我們說收入節約下來加入資本,我們的意思是,加入資本的那部分收入,是由生產工人消費,而不是由非生產工人消費。 如果認為資本可以由於646不消費而增加,那就大錯特錯了。 」 李嘉圖和一切以後的經濟學家追隨亞·斯密一再重複地說:「加入資本的那部分收入,是由生產工人消費」,這就大錯特錯了。 根據這種看法,所有轉化為資本的剩餘價值都要成為可變資本了。 其實,剩餘價值和原預付價值一樣,分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分成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勞動力是可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存在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它本身被資本家消費了。 它通過自己的職能——勞動——去消費生產資料。 同時,購買勞動力所付出的貨幣,轉化為不是由「生產勞動」而是由「生產工人」消費的生活資料。 亞·斯密根據自己根本錯誤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的荒謬結論:雖然每一單個資本分成不變組成部分和可變組成部分,但社會資本只分解為可變資本,或者說,只用來支付工資。 例如,一個呢絨廠主把2000鎊轉化為資本。 他把這些貨幣的一部分用來僱織工,另一部分用來購買毛紗和織毛機等等。 而把毛紗和織毛機賣給他的人,又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來支付勞動,依此類推,直到2000鎊完全用於支付工資,或者這2000鎊所代表的全部產品都由生產工人消費掉。 我們看到,這個論據的全部力量就在於把我們推來推去的「依此類推」這幾個字。 事實上,亞當·斯密正是在困難開始的地方中止了他的研究。 要是我們只考察年總生產基金,每年的再生產過程是容易理647解的。 但年生產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必須投入商品市場,而困難就在這裡開始。 各個資本的運動和個人收入的運動交錯混合在一起,消失在普遍的換位中,即消失在社會財富的流通中,這就迷惑了人們的視線,給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極其複雜的問題需要解決。 在本書第二卷第三篇中,我將對實際的聯繫進行分析。 重農學派最大的功勞,就在於他們在自己的《經濟表》中,首次試圖對通過流通表現出來的年生產的形式畫出一幅圖畫。 不言而喻,政治經濟學不會不利用亞·斯密的所謂純產品中轉化為資本的部分完全由工人階級消費這一論點,來為資本家階級的利益服務。 3、剩餘價值分為資本和收入。 節慾論 在前一章裡,我們把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只是看作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基金,在這一章裡,我們到現在為止把它只是看作積累基金。 但是,剩餘價值不僅僅是前者,也不僅僅是後者,而是二者兼648而有之。 剩餘價值一部分由資本家作為收入消費,另一部分用作資本或積累起來。 在一定量的剩餘價值中,這兩部分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 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分割的比例決定着積累量。 但這種分割是由剩餘價值的所有者資本家來進行的。 因此,這是他的意志行為。 按現代庸俗經濟學的術語,取決於他的最大化個人效用。 至於他所徵收的貢物中由他積累的部分,據說是他節約下來的,因為他沒有把它吃光用盡,也就是說,他執行了他作為資本家的職能,即執行使自己致富的職能。 資本家只有作為人格化的資本,他才有歷史的價值,才有象聰明的利希諾夫斯基所說的「沒有任何日期」的歷史存在權。 也只有這樣,他本身的暫時必然性才包含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暫時必然性中。 但既然這樣,他的動機,也就不是使用價值和享受,而是交換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增殖了。 他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