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縮短的第一個結果,是由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引起的,即勞動力的活動能力同它的活動時間成反比。 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內,力的作用時間上所受的損失,可由力的作用程度來彌補。 資本也會通過付酬的辦法,設法使工人在實際上付出更多的勞動力。 在工場手工業中,例如,在機器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作用的陶器業中,工廠法的實行令人信服地證明,單單縮短工作日,就驚人地增加了勞動的規則性、劃一性、秩序性、連續性和效能。 但是,在真正的工廠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結果,看來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在這裡,工人要服從機器的連續的、劃一的運動,這早已造成了最嚴格的紀律。 因此,當1844年討論把工作日縮減到12小時以下的問題時,工廠主几乎異口同聲地說: 「他們的監工在各個車間,都注意不讓人手浪費時間」,「工人專心致志的程度可以說不能再提高了」。 因此,在機器的速度等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指望在管理良好的工廠裡,通過提高工人的注意力等等來獲得任何顯著450的成果,是荒謬的」。 這種論斷被實驗推翻了。 羅·加德納先生從1844年4月20日起,在普雷斯頓他的兩個大工廠裡,把勞動時間由每天12小時改為11小時。 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結果是: 「花費同樣多的開支,得到同樣多的產品,而全體工人11小時掙的工資,和以前12小時掙的同樣多」。 在這裡我且不談紡紗間和梳棉間的實驗,因為這種實驗同機器速度的提高(提高2%)結合在一起。 相反地,在織造各式各樣細花時裝布的織布間,客觀生產條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結果是: 「從1844年1月6日到4月20日,每天干12小時,每個工人每週的平均工資是10先令11/2便士,從1844年4月20日到6月29日,每天干11小時,每週的平均工資是10先令31/2便士。 」 在這裡,11小時比以前12小時生產出更多的東西,這完全是由於工人始終不懈地付出更多的勞力和節約時間造成的。 工人拿到同樣的工資,並得到一小時的空閒時間;而資本家得到同量的產品,並節約了一小時煤炭、煤氣等的消耗。 在霍羅克斯先生和傑克遜先生的工廠裡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並且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451 縮短工作日,這種起初創造了使勞動凝縮的主觀條件,也就是使工人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付出更多力量的辦法,一旦由法律強制實行,資本手中的機器就成為一種客觀的和系統地利用的手段,用來在同一時間內搾取更多的勞動。 這是通過兩種方法達到的:一種是提高機器的速度,另一種是擴大同一個工人看管的機器數量,即擴大工人的勞動範圍。 改進機器結構,一方面是對工人施加更大的壓力所必需的,另一方面,這本身又是和勞動的強化伴隨在一起的,因為工作日的限制,迫使資本家在生產費用上面精打細算。 蒸汽機的改進提高了活塞每分鐘的衝擊次數,同時由於力的更加節省,用同一個發動機就能推動更大的機構,而耗煤量照舊不變,甚至下降了。 傳動裝置的改進減少了磨擦力,使各種大小輪軸的直徑和重量減到越來越小的最低限度,——這正是現代機器顯著超過舊式機器的地方。 最後,工作機的改進,在加快速度和擴大效能的同時,縮小了機器的體積(如現代蒸汽織機),或者在增大機體的同時,擴大了它所使用的工具的規模和數量(如紡紗機),或者對零件稍加改進而增加了這些工具的活動性(如五十年代中期,自動走錠精紡機的紗錠轉速就是這樣提高了1/5)。 英國在1832年開始把工作日縮短到12小時。 在1836年,一個英國工廠主說道: 「同以前比較,現在工廠中的勞動大大加重了,因為機器速度的大大加快要求工人更加注意,更多地活動。 」 1844年,艾釋黎勛爵,即現在的舍夫茨別利伯爵,在下院根據檔案作了如下的發言: 「現在,在製造過程中僱用的工人的勞動,是開始實行這些操作時的三452倍。 毫無疑問,機器完成的工作,代替了成百萬人的肌肉,但是,機器也使受它可怕的運動支配的人的勞動驚人地增加了…… 1815年,工人在12小時內來回看管兩台紡40支紗的走錠精紡機,等於步行8哩。 1832年,在12小時內看管兩台紡同樣支紗的走錠精紡機所走的距離等於20哩,並且往往還要多。 1825年,一個紡紗工人在12小時內,在每台走錠精紡機上牽伸820次,12小時的牽伸總數是1640次。 1832年,一個紡紗工人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內,在每台走錠精紡機上牽伸2200次,合計是4400次;1844年,在每台走錠精紡機上牽伸2400次,合計是4800次;有時,需要的勞動量還要大…… 現在,我手頭另有一份1842年的檔案,證明勞動累進地增加,不僅是因為步行的距離加大了,而且還因為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加了,而人手的數量相應地減少了;其次,還因為現在紡的往往是較次的棉花,需要較多的勞動…… 在梳棉間,勞動也大大增加了。 現在,一個人要干以前由兩個人分擔的活…… 織布間僱用的人很多,而且多半是婦女,在這裡,近年來由於機器速度的提高,勞動增加了整整10%。 1838年,每週紡紗18000束,1843年達到21000束。 1819年,蒸汽織機每分鐘打梭60次,1842年是140次,這說明勞動大大增加了」。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