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寶典。 商品的價值固然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的,但這個勞動量本身是社會地決定的。 這是理解勞動價值理論的關鍵!如果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改變了,例如,同一數量的棉花在歉收時比在豐收時代表更多的勞動量,那就會反過來對原有的商品發生影響,因為原有的商品始終只是本類商品的一個樣品,它的價值總是由社會必要勞動計量的,因而也總是由現有的社會條件下的必要勞動計量的。 236 同原料的價值一樣,已經用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即機器等等的價值,也可以發生變化,因此它們轉移到產品上去的那部分價值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由於一種新發明,同種機器可由較少的勞動再生產出來,那末舊機器就要或多或少地貶值,因而轉移到產品上去的價值也要相應地減少。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價值變動也是在機器作為生產資料執行職能的生產過程以外發生的。 機器在這個過程中轉移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這個過程之外所具有的價值。 生產資料的價值變動,雖然使已經進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受到影響,但不會改變生產資料作為不變資本的性質。 同樣,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的變化也不會影響它們在職能上的區別。 例如,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大大革新了,過去10個工人用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現在1個工人用1台昂貴的機器就能加工一百倍的原料。 在這種情況下,不變資本即被使用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量大大增加了,而資本的可變部分即預付勞動力的部分則大大減少了。 但是,這種變動只改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量的關係,或者說,只改變總資本分為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而不影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237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1、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預付資本C在生產過程中生出的剩餘價值,或預付資本價值C的價值增殖額,首先表現為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總和而形成的餘額。 資本C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購買生產資料而支出的貨幣額c,另一部分是為購買勞動力而支出的貨幣額v;c代表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v代表轉化為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 因此,最初是C=c+v,例如,預付資本500鎊=410鎊c+90鎊v。 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得到商品,它的價值=c+v+m(m是剩餘價值),例如,410鎊c+90鎊v+90鎊m。 原來的資本C變為C',由500鎊變為590鎊。 二者的差額=m,即90鎊剩餘價值。 因為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等於預付資本的價值,所以,說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而形成的餘額,等於預付資本的價值增殖額,或等於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實際上是同義反覆。 然而,對這個同義反覆需要作進一步的規定。 這裡同產品價值相比較的,是它形成過程中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 但是238我們已經知道,由勞動資料構成的那部分被使用的不變資本只是把自己價值的一部分轉給產品,而其餘的部分仍然保留在原來的存在形式中。 既然這後一部分在價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在這裡就可以把它抽去。 即使把它計算進去,也不會引起任何改變。 假定c=410鎊,由原料312鎊、輔助材料44鎊和在過程中磨損的機器54鎊組成,而實際使用的機器的價值是1054鎊。 我們只把機器因執行職能而失掉的並因而轉給產品的54鎊價值,算作為生產產品價值而預付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仍然保留在原來形式(如蒸汽機等等)中的1000鎊計算進去,就必須在預付價值和產品價值這兩邊都加上1000鎊。 這樣,一邊就是1500鎊,另一邊就是1590鎊。 差額或剩餘價值仍然是90鎊。 因此,凡從上下文聯繫中得不出相反意思的地方,我們談到為生產價值而預付的不變資本時,總只是指在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根據這樣的假定,我們再回頭來談C=c+v這個公式,這個公式現在變成了C‘=c+v+m,並且正因為這樣,C變成了C’。 我們知道,不變資本的價值只是再現在產品中。 可見,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新生產的價值產品,是和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產品價值不同的。 因此,它不象乍一看來那樣,彷彿是c+v+m,或410鎊c+90鎊v+90鎊m,而是v+m,或90鎊v+90鎊m,不是590鎊,而是180鎊。 如果不變資本c=0,換句話說,如果有這樣一些產業部門,它們的資本家可以不使用經過生產的生產資料,不使用原料、輔助材料,也不使239用勞動工具,而只是使用天然存在的材料和勞動力,那末,就不會有不變價值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去。 產品價值的這個要素,即我們例子中的410鎊,就會消失,但是包含90鎊剩餘價值的180鎊的價值產品仍然同c代表最大的價值額時一樣大。 現在,C=0+v=v,而已經增殖的資本C‘=v+m,C’-C仍然=m。 相反,如果m=0,換句話說,假定勞動力(其價值是在可變資本上預付的)只是生產了自己的等價物,那末C=c+v,C‘(產品價值)=c+v+0,因此,C=C’。 預付資本沒有增殖。 第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