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生產資料來說,被消耗的是它們的使用價值,由於這種使用價值的消費,勞動製成產品。 生產資料的價值實際上沒有被消233費,因而也不可能再生產出來。 這個價值被保存下來,但不是因為在勞動過程中對這個價值本身進行了操作,而是因為這個價值原先藉以存在的那種使用價值雖然消失,但只是消失在另一種使用價值之中。 因此,生產資料的價值是再現在產品的價值中,確切地說,不是再生產。 所生產出來的是舊交換價值藉以再現的新使用價值。 【在一本也許已經出到20版的美國教本中,有這樣的話:「資本以什麼形式再現是無關緊要的。 」該書在羅列了一切可能在產品中再現自己價值的生產成分之後,得出結論說:「人們生存和安樂所必需的各種食物、衣服和住房同樣會發生變化。 它們時時被消費掉,而它們的價值則作為它們給予人的肉體和精神的新力量再現出來,從而形成新的資本,再用於生產過程。 」(弗·威蘭德《政治經濟學原理》1843年波士頓版第31、32頁)我們撇開所有其他的奇怪說法不談,只須指出,例如在新力量中再現的,並不是麵包的價格,而是形成血液的麵包的實體。 相反,作為這個力量的價值再現的,也並不是生活資料,而是生活資料的價值。 同樣一些生活資料,如果它的費用減少一半,仍然產生同樣多的肌肉、骨骼等等,總之,仍然產生同等的力量,但不是同等價值的力量。 這種把「價值」換成「力量」,以及全部偽善的含糊其辭,掩蓋着這樣一種顯然徒勞的企圖:想從預付價值的單純再現中得出剩餘價值。 現代庸俗經濟學的主要部分仍然是掩蓋這種徒勞的企圖。 】 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即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卻不是這樣。 當勞動通過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並保存下來的時候,它的運動的每時每刻都形成追加的價值,形成新價值。 假設生產過程在工人生產出他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以後就停下來,例如,他勞動6小時加進3先令價值。 這個價值是產品價值超過其中由生產資料價值構成的部分而形成的餘額。 它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唯一的新價值,是產品中由這個過程本身生產的唯一的價值部分。 當然,它只是補償資本家在購買勞動力時234預付的,工人自身在生活資料上花費的貨幣。 就已花費的3先令來說,這3先令的新價值只是表現為再生產。 但它是真正的再生產,不象生產資料的價值只是表面上的再生產。 在這裡,一個價值用另一個價值來補償是通過創造新價值來實現的。 然而我們已經知道,勞動過程在只是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並把它加到勞動對象上以後,還越過這一點繼續下去。 要再生產出這一等價物,6小時就夠了,但是勞動過程不是持續6小時,而是比如說持續12小時。 這樣,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而且生產出一個超額價值。 這個剩餘價值就是產品價值超過消耗掉的產品形成要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而形成的餘額。 我們敘述了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實上也就說明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資本本身的價值增殖過程中所執行的不同職能。 產品的總價值超過產品的形成要素的價值總額而形成的餘額,就是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超過原預付資本價值而形成的餘額。 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是勞動力,它們不過是原有資本價值在拋棄貨幣形式而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時改採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 可見,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因此,我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不變資本。 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 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餘額,剩餘價值。 這個剩餘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 這部分資本從不變數不斷變為可變數。 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235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 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不變資本這個概念決不排斥它的組成部分發生價值變動的可能性。 假定1磅棉花今天值6便士,明天由於棉花歉收而漲到1先令。 仍在加工中的原有的棉花,是按6便士的價值買進的,但現在加到產品上的價值部分卻是1先令。 已經紡完,也許已經變成棉紗在市場上流通的棉花,加到產品上的價值同樣也比它原來的價值大一倍。 然而我們知道,這種價值變動是同紡紗過程中棉花價值的增殖沒有關係的,即使原有的棉花還根本沒有進入勞動過程,它現在也能按1先令而不是按6便士再賣出去。 不僅如此,棉花經歷的勞動過程越少,這種結果就越可靠。 因此,投機的規律是:在價值發生這種變動的情況下,要在加工最少的原料上進行投機,就是說,棉布不如棉紗,棉紗不如棉花。 在這裡,價值的變動是發生在生產棉花的過程中,而不是發生在棉花作為生產資料,從而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的過程中。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