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同一產品可以既充當勞動資料,又充當原料。 例如,在牲畜飼養業中,牲畜既是被加工的原料,又是製造肥206料的手段。 一種已經完成可供消費的產品,能重新成為另一種產品的原料,例如葡萄能成為葡萄酒的原料。 或者,勞動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用的形式。 這樣的原料叫做半成品,也許叫做中間成品更合適些,例如棉花、綫、紗等等。 這種最初的原料雖然本身已經是產品,但還需要通過一系列不同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它不斷改變形態,不斷重新作為原料起作用,直到最後的勞動過程把它當作完成的生活資料或完成的勞動資料排出來。 可見,一個使用價值究竟表現為原料、勞動資料還是產品,完全取決於它在勞動過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決於它在勞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隨着地位的改變,這些規定也就改變。 因此,產品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也就喪失產品的性質。 它們只是作為活勞動的物質因素起作用。 在紡紗者看來,紗錠只是紡紗用的手段,亞麻只是紡紗的對象。 當然,沒有紡紗材料和紗錠是不能紡紗的。 因此,在紡紗開始時,必須先有這兩種產品。 但是,亞麻和紗錠是過去勞動的產品這件事,對這個過程本身來說是沒有關係的,正如麵包是農民、磨面者、麵包師等等過去勞動的產品這件事,對營養作用來說是沒有關係的一樣。 相反,如果生產資料在勞動過程中顯示出它是過去勞動的產品這種性質,那是由於它有缺點。 不能切東西的刀,經常斷頭的紗等等,使人強烈地想起制刀匠A和紡紗人E。 就好的產品來說,它的使用屬性由過去勞動創造這一點就看不出來了。 如果是特別好的產品,特別是與使用者以前使用過的產品相比顯著地好的產品,也會讓人看出這一點來。 機器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 不僅如此,它還會由於自然界物質變換的破壞作用而解體。 鐵會生鏽,木會腐朽。 紗不用來織或編,會成為廢棉。 活勞動必須抓住這些東西,使它們由死復207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 它們被勞動的火焰籠罩着,被當作勞動自己的軀體,被賦予活力以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與它們的概念和職務相適合的職能,它們雖然被消費掉,然而是有目的地,作為形成新使用價值,新產品的要素被消費掉,而這些新使用價值,新產品或者可以作為生活資料進入個人消費領域,或者可以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 機器等生產資料不使用會自然貶值,使得一些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承認,只有人才是價值和財富的創造者。 反倒是國內一些靠馬克思吃了幾十年飯的人,認為生產資料也創造價值,並認為這個「創造出來的」價值應當為資本家所有。 試想,打鐵工人用的鐵鎚,是他過去打製的歸資本家佔有的勞動成果,如果鐵鎚也「創造」價值並歸資本家所有,那等於說工人過去的勞動成果與他現在的勞動爭搶勞動果實,而且搶去的不歸他。 即使該工人使用的工具是別的工人創造的,那麼作為整個工人階級來說,豈不是該階級的過去勞動成果與現在的勞動搶奪現在的勞動成果?憑什麼工人的產品與自己為敵,而資本家的資本不與資本家為敵? 因此,如果說,現有的產品不僅是勞動過程的結果,而且是勞動過程的存在條件,那末另一方面,它們投入勞動過程,從而與活勞動相接觸,則是使這些過去勞動的產品當作使用價值來保存和實現的唯一手段。 勞動消費它自己的物質要素,即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把它們吞食掉,因而是消費過程。 這種生產消費與個人消費的區別在於:後者把產品當作活的個人的生活資料來消費,而前者把產品當作勞動即活的個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的生活資料來消費。 因此,個人消費的產物是消費者本身,生產消費的結果是與消費者不同的產品。 只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本身已經是產品,勞動就是為創造產品而消耗產品,或者說,是把產品當作產品的生產資料來使用。 但是,正如勞動過程最初只是發生在人和未經人的協助就已存在的土地之間一樣,現在在勞動過程中也仍然有這樣的生產資料,它們是天然存在的,不是自然物質和人類勞動的結合。 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它的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佔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208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 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關係。 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這就夠了。 根據小麥的味道,我們嘗不出它是誰種的,同樣,根據勞動過程,我們看不出它是在什麼條件下進行的:是在奴隷監工的殘酷的鞭子下,還是在資本家的嚴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納圖斯耕種自己的幾畝土地的情況下,還是在野蠻人用石頭擊殺野獸的情況下。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