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金剛石,就更可以這樣說了。 厄什韋葛說過,到1823年,巴西金剛石礦八十年的總產量的價格還趕不上巴西甘蔗種植園或咖啡種植園一年半平均產量的價格,雖然前者代表的勞動多得多,從而價值也多得多。 如果發現富礦,同一勞動量就會表現為更多的金剛石,而金剛石的價值就會降低。 假如能用不多的勞動把煤變成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低於磚的價值。 總之,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 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 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53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 所謂物以稀為貴,是指儘管得到這個稀罕物所付出的勞動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下掉下來的,但要生產出這個稀罕物所需要的勞動量是很大的,否則人們很快就能生產很多這樣的東西,它也就不稀罕了。 在歷史上,鋁曾經因為生產技術的關係,比黃金還貴。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 在這個物並不是由於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 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 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 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 {而且不只是單純為別人。 中世紀農民為封建主生產交代役租的糧食,為神父生產納什一稅的糧食。 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糧食,還是納什一稅的糧食,都並不因為是為別人生產的,就成為商品。 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把它當作使用價值使用的人的手裡。 【我插進了括號裡的這段話,因為省去這段話常常會引起誤解,好象不是由生產者本人消費的產品,馬克思都認為是商品。 ——弗·恩·】}最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沒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後來表明,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54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徵。 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 真正算在馬克思頭上的成績之一。 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在這裡要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我們就拿兩種商品如1件上衣和10碼麻布來說。 假定前者的價值比後者的價值大一倍。 假設10碼麻布=W,則1件上衣=2W。 上衣是滿足一種特殊需要的使用價值。 要生產上衣,就需要進行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 這種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 由自己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由自己產品是使用價值來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簡稱為有用勞動。 從這個觀點來看,勞動總是聯繫到它的有用效果來考察的。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也是不同質的。 如果這些物不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從而不是不同質的有用勞動的產品,它們就根本不能作為商品來互相對立。 上衣不會與上衣交換,一種使用價值不會與同種的使用價值交換。 各種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總和,表現了同樣多種的、按照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表現了社會分工。 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 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會分工,但產品並不成為商品。 或者拿一個較近的例子來說,每個工廠內都有系統的分工,但是這種分工不是通過工人交換他們個人的產品來實現的。 只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互相對立。 如果在工廠實行「模擬市場核算」機制,工廠內部的產品也可以視為一種商品,或者更確切地,一種準商品。 這種機制的好處在於,它能保證企業內部的效率不低於市場上的效率,而這本來是企業存在的理由之一。 而且這種機制還賦予了每道工序中的工人以成本否決的權力,這種權力是對企業經理層權力的一種有效制約,從而國有企業中廠長與供應商勾結,高價低質購進原材料的那種做法將難以進行。 但是,除非有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這種做法是難以在國有企業中加以推廣的。 可見,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 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55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 在產品普遍採取商品形式的社會裡,也就是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支的體系,發展成社會分工。 這裡有點矛盾,這最後一句話似乎是說,先有商品生產,而後才發展出社會分工。 而前面則表示,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 這最後一句話這樣說可能更好,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正是社會分工的表現。 第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