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介紹頗多,知識界對此也較早就開始關注。 由於盧梭與法國大革命的這種關係,當時涉及到盧梭的文章中常提到大革命,所以才會有將民約論作為革命理論,將盧梭本人作為革命者的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鄒容為什麼在《革命軍》中那樣熱烈的歡呼盧梭,蔣智由1866①—1929的《盧騷》詩中為什麼會有「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這樣的寫法了。 二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黃遵憲是知識界較早關注盧梭思想的人物,他在19世紀70年代,曾任清政府駐日使館參贊。 受到正在日本流行的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他後來寫道:「初聞頗驚怪,既而取盧梭、孟德斯鳩之說讀之,心志為之一變,以謂②太平世必在民主。 」 日本在晚清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起了不容忽視的中介作用。 在對盧梭思想的接受方面,這場自由民權運動對盧梭幻象在中國的形成影響相當大。 前文曾提到,國內出版的第一個《社會契約論》的漢譯本《民約通義》, ① 參見顧偉銘《盧梭》一文中「盧梭的認識論、宗教觀和倫理學」及「盧梭的教育學說」兩節 ,載《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第58頁。 ② 轉引自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上海三聯書店,1994,第269頁。 ③ 參見孟華《啟蒙時代》,載《法國文化史》,1997,第94—151頁。 ① 全詩為:「世人皆欲殺,法國一盧騷。 民約倡新義,君威掃舊驕。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轉引自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2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第883頁。 ② 參見《新民叢報》第13期1902年8月第55—56頁上發表的給梁啟超的一封信,轉引自瑪麗安·巴斯蒂,《辛亥革命前盧梭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影響》。 就是日本中江兆民所譯,該譯本原名《民約譯解》,用流利的漢語譯成,1882年連載在法文學塾刊行的學術雜誌《政理叢談》上,不久印成單行本。 雖說早在1877年,服部德就將《社會契約論》譯成了日文,但真正使民約論在日本風靡的,是中江兆民的譯本。 中江嫻于法文,他的譯文忠實于原著,註解則用來闡發己意,他針對君主專制政體,發表了不少倡導民主的議論。 此書①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理論根據,中江兆民也因而被稱為「東洋的盧梭」 。 自由民權運動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植木枝盛1857—1892,也是盧梭思想的積極倡導者,他為一般民眾所寫的啟蒙讀物《民權自由論》1879對盧梭的思想作了簡潔有力的解說:盧梭曾經說過,人類生下來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說是自由的動物。 那末,人民的自由雖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賜予,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的。 如果有人不取這②天所賜予的自由,那就是對天犯了大罪,對自己又是莫大的恥辱 。 而文章的末尾結束得也相當激烈:「專制政府……真是賣國的魁首。 」植木對盧梭思想的理解最後也免不了工具化。 但比較而言,作為一個思想家,他還是冷靜的。 當時日本許多人把西學當成時尚,以至有不少打着西學名目的笑話這跟中國知識界把盧梭作為口頭禪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浴池有自由澡塘,自由溫泉,點心有自由糖,藥店有自由丸,飯店有自由亭,其他自由評書、自①由跳舞、自由帽子」 ,不一而足。 像這種機械粗糙地引入西學,顯然會妨礙人們對盧梭原形的理解。 晚清時期,大批知識界人士留學日本,他們瞭解的盧梭,主要來自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時期對盧梭的宣傳。 馮自由1882—1958的《革命逸史》初集中有關於留學生活的描寫:「除上課外,專在圖書館翻閲該國維新時中江篤介摘按:即中江兆民所譯之《法蘭西大革命》、《民約論》等書,革②命思想,沛然日滋。 」 當時留日學生組織的社團、出版的刊物,經常宣傳民約論,前文論及的《民約論》第一個國人譯本就發表在東京出版的《譯書彙編》1900—1901上。 盧梭幻象的諸多構建者,如鄒容、梁啟超等都曾在日本居留,而像《血痕花》這類小說,也是在日本出版的。 可以說,日本對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內在超越盧梭幻象之能夠在晚清知識界生成,除了有法國大革命和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所起的政治詮釋和中介作用外,也必有其內在根源。 內在根源對外部影響加以回應,才使得盧梭的思想廣泛傳播,進而發生適合于晚清語境的變形。 儒家思想的內在超越就是幻象生成的這種內在根源。 儒家思想的內在超越,是指儒學自身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內部反省和批判,其目的是為了儒學自身的保存和更新。 而外部超越則懷着相反的期望,即否定或貶抑儒學的作 ① 參見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65,第91頁。 ② 參見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65,第78頁。 ① 參見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65,第74頁。 ② 張繼《回憶錄》,載《國史館館刊》第2期,轉引自《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第136頁。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盧梭傳》
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