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解也使日本的投資和技術援助,開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33並加強了中國在與蘇聯對抗中的地位。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新協議標志著日本剝削中國的一個世紀之結束,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其中,擺脫了外來束縛的中國能夠按自己的意願來處理它的事務。 受中日復交最不利影響的一方是台灣。 國民政府先是被尼克森與北京的和解震驚,現在又被田中的行為氣得暈頭轉向。 他們譴責田中角榮背信棄義、不忠於條約義務、對戰後蔣中正的寬大態度忘恩負義。 日本駐台北的大使館受到抗議者的威脅,不得不由三百名警察和便衣來保護。 國民政府立即斷絶了與日本的關係,重申它堅定不移的反共立場。 34台北政府號召要依靠更緊密的團結和更堅定的自力更生,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中爭取生存。 但是,在最初的狂怒和被出賣感漸漸平息之後,國民政府回到了務實的態度上。 台灣這樣一個小島需要靠與日本的巨額貿易來生存,而且有許多華人生活在日本,也有數千名日本人生活在台灣,他們都需要得到保護。 此外,許多對台灣友好的日本人希望保持某種形式的文化、經濟、技術和科學交流。 由於這些原因,1972年12月1日,日本的親台派人士在東京成立了一個「日本對外交流協會」,在台北設有一個主分會,在高雄設立另一個分會。 一天以後,台北也成立了一個類似的團體「亞東關係協會」,在東京設立一個主分會,另在大阪和福岡設有分會。 這兩個組織的宗旨都是為了照顧生活在對方管轄權範圍裡的本方僑民,並促進文化、經濟和科學交流。 這些組織雖然是「非官方」的,但卻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其工作人員俱是一些隱蔽身分的官員,享有準外交官的地位,履行着正規的領事職能。 35這樣,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官方關係雖然斷絶了,但半官方聯繫仍然保持完好。 日本是第七十八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此後,其它國家紛紛倣傚日本:西德在1972年10月斷絶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分別在1972年12月和1973年1月、西班牙在1973年3月、馬來西亞在1974年5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相形之下,台灣越來越孤立。 到1988年10月,它只同二十三個國家保持着外交關係。 毛澤東 周恩來的外交大構想相當靈驗,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和第三世界的代表人獲得了在聯合國中的永久席位,並吸引了四方八面的國家元首和領導人絡繹不絶地來訪。 北京成了國際交往的一個樞紐。 中國不再孤立,它已經成功地打破了蘇聯和美國的包圍。 中國再一次進入國際大家庭,這一次不再是一個虛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而是一個地位優越、備受尊敬的大國。 第三十一章 國民政府在台灣的統治 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抗的是在台灣的國民政府,雙方都自稱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曾經是大明遺臣抗清基地1的台灣,成了一場新的抵抗運動的堡壘。 台灣又稱「福摩薩」,葡萄牙語中是「美麗」的意思。 台灣坐落在亞洲大陸以東約一百英里、日本以南695英里處。 以最寬點計算,這座島峽長240英里,寬98英里,總面積13,844平方英里 大於荷蘭,略小於瑞士,大約相當於美國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羅德島(Rhode Island)和康涅狄克州(Connecticut)的總和。 2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 在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同盟國許諾,東北、台灣和澎湖列島將在日本戰敗後交還給中國,據此,台灣在1945年回歸了中國。 隨着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事處境的迅速惡化,蔣總統把眼光轉向台灣,把它看作是一個避難的去處。 為做好這個最後打算,他于1948年12月29日任命心腹幹將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 蔣于1949年1月21日辭去總統職位,隨後他就隱退到寧波附近的老家,3為撤退到台灣島制定應急方案。 他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正式辭去了政府職位,卻仍然保留着國民黨總裁之位,並控制着政府的軍隊和資金。 隨着1949年4月南京的陷落,國民政府崩潰指日可待。 為了建立一個新的抵抗基地,蔣命令將政府軍和軍事裝備,以及價值三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和外匯撤運到台灣。 雖然代總統李宗仁名義上仍然是大陸上的國家元首,蔣卻在台灣擔負起實際的領導。 當國民政府最終於1949年12月遷到台灣時,李宗仁去美國「就醫」。 蔣于1950年3月1日重新出任民國總統一職。 為了支撐台灣的防禦,蔣從幾處前哨陣地進行了「戰略」撤退。 1950年4月和5月,政府軍撤離了海南和舟山群島,1953-54年間,流落在北越和滇緬邊境地區的國民政府游擊部隊撤了回來。 1954年1月,14,209名在韓戰中被俘的中共軍隊戰俘參加了國民政府軍隊,加強了國民政府的軍力。 一年以後,即1955年1月,位於浙江附近海面大陳島上的大批平民和部隊撤回台灣。 由於這些軍隊的回撤,加上一些新的訓練和招募計劃,台灣建立了一支六十萬人的可觀的軍隊,其中的五分之一駐紮在離大陸僅幾英里外的金門島和馬祖島。 1.美國的對台政策 美國對台灣國民政府的政策轉了一個大圈子:從漠不關心到積極支持,又退回到適度的忽視,最終發展到1979年工月的撤銷承認。 在1949年下半年,華府看到國民政府在大陸的崩潰,打算聽任台灣的陷落。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宣佈了一項不介入政策: 第2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