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及其死黨垮台後,黨和政府中出現了許多空缺職位。 二十一人的政治局只剩下十人,政治局五個常委只剩下三人,即毛澤東、周恩來和病怏怏的康生。 因此,有必要召開一次新的黨代會選舉新成員,填補空缺職位,同時也需要正式地批判林彪這個「打着紅旗反紅旗」的賣國賊、政治騙子和右傾機會主義者。 「打着紅旗反紅旗」的意思是以左派的面目出現,實際上是搶班奪權,推行右傾目標。 3.1新的權力結構第十次黨代會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召開,中央文革小組在會上拚命搶奪權力,顯然是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 江青和姚文元被選進了政治局,張春橋則進入了政治局常委會。 最令人吃驚的是選舉了37歲的王洪文擔任黨的第二副主席,地位僅次於毛澤東和周恩來。 王洪文從前是上海的一名棉紡廠工人,是張春橋的門徒。 3.2國內外形勢評估第十次黨代會上作了兩個重要報告。 75歲的副主席周恩來作了第一份報告,37歲的王洪文作了第二份報告。 周恩來大概代表了溫和的政府官員和黨員幹部,而王洪文則為激進的文革小組代言。 周恩來尖鋭地譴責了林彪的反革命活動 包括陰謀「刺殺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另立中央」,背叛九大的路線和政策,充當蘇聯「超級間諜」的賣國角色,企圖將中國淪為「蘇聯修正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王洪文初次亮相就在黨代會上作重要報告,並宣稱粉碎「以劉少奇和林彪為首的兩個資產階級司令部」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就。 這樣,就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一直進行到九大,並將繼續進行下去,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每隔七八年必然會有一次大亂,因為,牛鬼蛇神出於階級本性,必然要跳將出來。 王洪文強調敢於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和培養年輕領導人的重要性。 中國的未來在年輕人手裡,鬥爭和繼續革命將是中國人政治生活的重點。 23第三十章 中國重入國際社會1.中美緩和 1971年7月15日,尼克森總統透露,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在7月9-11日間秘密去了北京,而他本人接受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邀請。 這個消息顯示中美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 尼克森總統的聲明震驚了國際社會,對日本的震動尤為強烈,因為美國一直阻撓日本與中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 這一「尼克森震動」是外交上的一個重大突破,緩和了二十二年來對中國的敵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構成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中的一個分水嶺。 1.1美國政策的變遷當1949年中共在內戰中取得勝利之際,杜魯門總統似乎聽任中共征服台灣,並考慮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共產中國的崛起雖然不稱心,卻也可以接受,因為它並不一定會威脅美國的安全和霸權。 但是,1950年韓戰的爆發及隨後中國的參戰,改變了美國對外政策制定者的觀念。 中國和蘇聯被看成是鐵板一體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這場運動決意要摧毀西方的民主制度。 因此,毛澤東征服台灣就不再被華府看作是中國內戰的必然結局了,相反,它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更大圖謀的組成部分。 杜魯門於是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有效地阻止了中共佔領台灣島 這樣就再次把美國推入了中國的內戰。 隨着越來越多的美國軍人在朝鮮戰死,華府也越來越敵視中國。 杜魯門將遏制政策擴大到亞洲,加緊重建日本以平衡俄國和中國,使得與北京的和解成為完全不可能之事。 而中國方面則宣佈執行「一邊倒」政策,表現出對於美國的承認和聯合國會員國身分毫不在意。 艾森豪威爾 (Eisenhower)政府顯得更激烈地敵視北京。 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堅信,共產主義不合人倫,且極具危險性,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尤其如此。 美國不僅拒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還頑固地反對它加入聯合國。 美國推行了一項對中國實施軍事包圍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國在朝鮮、日本、沖繩、台灣、南越、緬甸和泰國保持軍事基地。 為鞏固這些軍事基地,美國又通過《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與南韓、泰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立了一系列軍事同盟,並于1954年于台灣的國民政府簽訂了共同防禦協議。 根據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John K.Fairbank)的觀點,「五十年代杜勒斯對北京發動的冷戰根本就是錯誤的、不必要的,它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完全誤解的基礎之上」。 2 在國內,艾森豪威爾政府允許並暗中鼓勵麥卡錫主義,這個主義給美國對華政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國務院中的一些官員被指責為對「丟失中國」負有責任,3他們被解除職務,飽受羞辱,或是被調到一些無足輕重的職位上,那等於就是被流放。 華府的官場中和那些在大學裡的中國問題專家頭上,瀰漫著一種非常不利於自由表達觀點的恐懼感。 在這樣的境況中,任何要求與北京和解的建議都將招徠政治災難,並會冒被扣上搞綏靖主義和「同情共產主義」帽子的風險。 第2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