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星期的談判無疑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儘管毛澤東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態,但他並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點上讓步。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憑藉實力進行談判堅拒妥協,以免自己的特權地位受到損害。 蔣的威信正處在頂點,因為他已領導國家頂住似乎難以克服的厄運而取得了抗戰勝利。 此外,蔣除了擁有對其敵手的巨大軍事優勢9外,還得到了美國的援助和支持,並與史達林簽訂了一項友好同盟條約。 蔣對毛澤東此刻願意達成的某種和平「臨時協議」毫無興趣。 蔣已承受住了八年退卻的艱難,現在他要求得到大部分的(即使不是全部的)勝利果實。 他絶對不想與共產黨分享他的榮耀。 如果赫爾利更加積極地勸說蔣接受一項符合毛澤東胃口的權宜妥協的話,也許共產黨將會被限制在華北地區。 但赫爾利決定做一個消極的和平締造者,他一絲不苟地保持中立態度;他最想要做的是敦促雙方領導人首先在「基本原則」上努力達成協議,然後再釐定「細節」。 但恰恰是在這些細節問題上兩黨無法靠攏。 由蔣和毛在10月10日發表的最後協議,強調他們同意召開一次政治協商會議,並共同認識到和平建國的重要性。 他們之間分歧的程度沒有透露給公眾,但顯然談判未能產生具體的結果。 在返回延安後,毛澤東號召黨人通過發動群眾、擴充人民軍隊去締造一個新中國來加強「和平」努力。 他的這一膽大氣壯的態度,部分源於東北事態的新發展。 2.蘇聯在東北的行動 蘇聯在東北的活動,完全違背了史達林在雅爾達和中蘇條約談判中所作的將在佔領後三周內撤離、三個月內完成撤軍的承諾。 他在1945年2月和7-8月間做出這樣的承諾時,似乎沒期望中國共產黨立即起而奪取政權。 他好像並不在意美國在中國的調停,實際上他建議毛與蔣達成某種協定。 毛表面上聽從史達林的告誡,但私下裡卻決定與國民政府展開軍事對抗。 10史達林本人後來也承認自己錯誤地判斷了中國的形勢。 11 戰爭開始後不久,中共的魄力和智謀給史達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此時的態度明顯地發生了激烈的轉變。 一當由雅爾達協議和中蘇條約確定的蘇聯在東北的特殊利益和特權,因蘇軍的實際佔領而確保之後,史達林便覺得無需遵守諾言了。 蘇軍洗劫了東北的工業廠礦,將價值二十億美元的設備當作「戰利品」運往俄國。 12他們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藉口,以阻撓國民政府部隊進駐東北。 蔣決意收復東北,他稱此舉乃中國進行八年抗日戰爭的根本原因。 魏德邁將軍懷疑國民黨是否有能力控制東北,他曾建議蔣首先鞏固長城以南和長江以北的地區,以及確保華北的交通綫。 蔣否決了這項建議,把最精鋭的近五十萬部隊投入東北 他日後將為這個決定而後悔不已。 13最後,蘇軍統帥允許(美國)空運國民政府部隊到東北的大城市,於是政府軍在1946年1月5日進駐了長春,三星期後進駐了瀋陽。 同一時間,中共軍隊几乎已完全控制了這幾個據點以外的農村,以此來對抗處于困境的國民黨。 蘇聯軍隊最後於1946年5月撤離了東北。 3.馬歇爾使華 到1945年11月,華盛頓已採取了一項新的政策,該政策繼續支持國民政府,條件是國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國武器進行內戰,並且努力與中共達成協定。 實際上,這一政策轉變代表着推翻了以前那種無條件支持國民政府的政策。 幻想破滅的赫爾利在11月27日辭職以示抗議,指責國務院裡的那些職業官僚在他背後搞鬼及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邊。 杜魯門總統於是任命二戰期間最傑出的美國軍人馬歇爾(George C.Marshall)將軍擔任總統駐華特使。 14馬歇爾受命協助國民政府儘可能廣泛地重建其權威,包括在東北的權威,但不得使美國捲入任何直接的軍事干涉。 他還應敦促蔣召開一次由各主要黨派參加的國民大會,仔細審議停止內戰和統一國家等事宜,其目的是期待一個「強大、統一和民主的中國」之出現。 最後,他還要向蔣闡明,大規模的美國援助將依據達成一項停火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情形而定。 15 馬歇爾于1945年12月中旬抵達中國,他發現兩黨代表都接受調停及準備承認三項實時目標:(1)內戰停火;(2)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來討論建立聯合政府;(3)將國共兩黨軍隊編成一支國家軍隊。 這兩個敵對政黨殷切的歡迎和守諾的支持是令人振奮的表示,但明擺着的是,它們除了這樣也別無他途。 馬歇爾崇高的威信、顯露的真誠,幫助中國取得和平、統一和民主的公開目標,以及最關鍵的是美國之巨大權勢,足以促使國共兩黨表現出誠摯的舉止。 然而,在這熱情和感謝的表象底下,兩黨的極端分子都認為這是美國干涉之典型例子,因而抱有反感的情緒。 國共兩黨互不信任的程度非常深,國民黨在1946年初擁有比共產黨多五倍的軍事優勢,自信有能力一舉摧毀敵方。 另一方面,共產黨輕蔑地稱國民黨為「紙老虎」,並且肯定自己能在一場延長的鬥爭中,將這只紙老虎撕個粉碎。 雙方都堅持一套對方無法接受的合作條件。 國府要求共產黨在建立立憲政府之前交出軍隊,16而共產黨則堅持這樣的合併應在立憲政府建立之後實施。 國府鼓吹在聯合政府中實行總統制;中共則堅持要內閣制。 由於國民黨最有可能控制中央政府,特別是其執行部門,所以共產黨堅決要求較大程度的省級自治和強有力的立法機制來制衡行政機構。 如果要控制住日益加強的好鬥情緒,就必須使這些關鍵的爭端得到雙方滿意的結果。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