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使蔣及其夫人去參觀金字塔放鬆放鬆自己,直到我們從德克蘭返回的一切希望,都付諸東流了,結果,原本在開羅最次要的中國事務,競佔據了首要位置。 」48蔣要求立即收回所有失地的請求,獲得了羅斯福的贊同,並隨後得到了丘吉爾和史達林的認可。 總統進而同意增加飛越駝峰(喜馬拉雅山)供應中國的運輸航次,執行對日本的遠程轟炸,給予中國在未來的聯合國組織中較高地位。 羅斯福總統感到,通過給予中國體面的獎賞,中國會加強對敵作戰。 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第一次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全部歸還中國被日本搶去的失地,歸還日本在本土以外的領地,即薩哈林島和庫頁島歸還給蘇聯、一些日本在太平洋的託管地交給美國。 美國總統在向美國人民發佈的聖誕賀詞中,熱情地宣佈:「今天,我們與中華民國在深厚友誼及共同目標方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站在了一起。 」49 7.2史迪威危機中美關係內部的一個危機,是蔣中正的美方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性格。 綽號為「醋約瑟」的史迪威倔強固執,缺乏他的職位所需要的軍事外交官之素質。 1943年9月6日,他提了一項雖然在軍事上頗為合理但在政治上卻極為敏感的建議:蔣應解除對西北共區的軍事封鎖,並允許第十八集團軍與政府軍一起對日作戰。 美國駐重慶的使館人員估計,至少有20個師、或許多達40萬人的蔣中正之最精鋭部隊受命去封鎖中共區域,他們本可以用於打擊日軍的。 史迪威干涉中國政治的行徑激怒了蔣,蔣打算請求美國將他召回,但蔣夫人勸阻了,理由是這樣一個行動將在美國不受歡迎。 蔣史兩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在緬北戰略上的分歧而更加惡化,史迪威一直在緬甸北部訓練中國軍隊,以圖打開一條通往自由中國的新的供應綫。 50在日軍發起的1944年總攻(「一號攻勢」)面前,爭吵白熱化了,日軍的這次攻勢旨在開闢一條自華北經華南到印度支那的「大陸走廊」。 在這場進攻中,日軍前進至廣西省的重要城市桂林。 此前供美軍B-29轟炸機用作轟炸日本的飛機場失陷了,而且重慶本身也受到了威脅。 史迪威重新提出了利用中共部隊的建議,而蔣則予以頑固拒絶。 兩人之間的關係惡化到難以修復的地步。 對中國的共產黨問題及中蘇的總體關係深切關注的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Henry Wallace)前來中國,並訓令駐莫斯科大使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向史達林灌輸需要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觀念。 史達林和莫洛托夫答稱,中國共產黨不是真正的共產黨,而是「人造奶油共產黨」、「捲心菜型共產黨」和「蘿蔔型共產黨」 意謂紅皮白心。 51當蔣聽到這些描述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共產黨表面上是天真的農村民主分子,但實際上他們比俄共更共產主義化。 他向華萊士保證,他將採取政治手段來解決中共問題,但希望中共放棄它獨立的軍隊和領土,將其並歸國民政府。 關於中蘇關係,他起誓如果羅斯福總統同意充當「仲裁者」或「中間人」的話,他甚至願意前赴蘇聯會晤史達林。 52 蔣嚴厲地控訴史迪威缺乏合作和判斷力。 為了與白宮建立直接的關係,他請求美國總統派一名私人特別代表前來重慶。 53他希望通過這種策略繞開給史迪威撐腰的國務院和國防部。 華萊士評價說:「我被一位身處困境之人的這種吶喊深深地感動了。 」 隨着日軍的進攻迫近重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史迪威的勸說下,請求羅斯福總統要求蔣把包括中共武裝在內的所有中國軍隊之指揮權交給史迪威。 蔣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對羅斯福說可以接受這個「苛刻的但也真誠的」建議,不過必須首先滿足三個條件:(1)明確界定史迪威的權力;(2)中共軍隊不包含在他的指揮中;(3)由蔣中正本人完全掌握和分配租借物資。 羅斯福總統對參謀長聯席會議稱:「蔣委員長的話相當有理。 」54 胡佛(Hoover)總統時期擔任過國防部長的赫爾利(Hurley)將軍,以總統特使的身份被派來重慶,協調史迪威與蔣中正的關係,並幫助史迪威出任中國軍隊統帥之職。 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赫爾利保證了蔣同意將指揮權交給史迪威,儘管蔣堅持要保留在重大戰略決策上最終定奪的權力,以免史迪威的權力超過他。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 9月19日 「醋約瑟」前往中國領袖蔣中正的官邸,並且不聽赫爾利的勸告,傳達了一條羅斯福總統發來的措辭強硬、含有指責味道的電文,要求蔣立即給予史迪威對中國軍隊的「無所限制的指揮權」,否則蔣就應對中國迅速惡化的軍事局勢承擔「個人責任」。 赫爾利評價說,這份電文好像「在蔣的太陽穴上狠擊了一下」那樣令他頭暈目眩。 蔣告訴羅斯福總統,雖然他願意接受一位美國將軍及重組自己的軍事指揮系統,但他卻不能將如此重要的責任託付給史迪威,此人想要控制他而不是與他合作。 蔣直截了當地請求將史迪威召回。 擔心可能丟掉指揮權的史迪威緩和了態度,同意取消使用中共部隊一項。 但木已成舟,蔣不會改變立場。 第1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