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挑戰確實重重,政府的責任重大,其能力是否堪當其任,還要拭目以待。 第二十三章 國民政府:挑戰重重的十年1928-1937年 從1928年成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一直受到內部紛爭和外來入侵的困擾,几乎沒有一天享受到安寧。 成立之始,國民政府就發現受國民黨黨內不同派系的政客和桀驁不馴的「新軍閥」之挑戰。 還有兩個更重大的威脅與這種混亂交織在一起:共產黨在東南部地區不斷壯大的對抗和日本在東北、上海和華北日益加劇的侵略。 要談論的這十年,真可謂充滿着「內憂外患」。 部分原因是由於國民黨在這種勢不可擋的環境下,未能開展急需的社會經濟改革,緩解農民的苦難 這一疏忽將在十年以後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儘管局勢如此不濟,國民政府還是在現代化方面取得了相當進步 尤其是在金融、交通、教育、國防和輕工業等領域。 關於這十年國民黨統治的蓋棺定論,還有待于新的檔案資料的開放,然而我們仍是可以比較深入地、準確地追溯這個時期的主要發展線索。 1.「新軍閥」和派系政客 北伐所取得的國家統一只是徒具表面罷了。 儘管有許多北方軍閥被殲滅,但仍有一些軍閥以支持北伐的名義而可以繼續享有權力。 蔣中正急於要達成全國統一而與這些軍閥談判,最後達成協議,授予確認軍閥地方性半獨立地位的委任狀,換取他們承認南京政權為中國的中央政權。 其實,部分軍閥在觀念上是相當「進步」的,他們在轄區內大力推動現代化。 但他們缺乏效命國家的意識,因為對國家負責就等於失去半獨立的地位。 只要與南京之間沒有利害衝突,他們就可以長時間地與南京合作;但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這些軍閥就將見機行事,甚至還會與南京國民政府展開較量.他們被稱作為「新軍閥」,統轄的地盤如下: 1.以李宗仁和李濟琛為首的桂系,控制廣西、廣東、湖南和湖北等省份。 2.馮玉祥和他的「國民軍」在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和寧夏等華北和西北省份佔據優勢地位。 3.少帥張學良控制着東北(滿洲)和熱河。 4.閻錫山在山西建立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將勢力擴展到河北、綏遠和察哈爾。 各人都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既用來擴張地盤,也用作自保。 他們抽走了一大部分國家本來就很貧乏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是國家重建所迫切需要的。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強調:「一切軍政軍令之權,皆完全屬於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掌握,務求軍事絶對統一。 」決議還規定將地方財政管理系統集中起來,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屬於中央政府的收入。 新軍閥認為這些決議的目的,在於剝奪他們的權力,故要求蔣中正率先裁遣軍隊。 但蔣把他的黃埔系將佐和軍隊視為新國軍之骨幹,堅持要從各省部隊開始裁遣。 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全會決議從一開始便注定無效。 1 除了有這些新軍閥的麻煩外,國民黨還受着派系傾軋的嚴重困擾。 由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和西山會議派領導的右派,2與以汪精衛為首的左派:3持續爭鬥;而掌握軍權的後起之秀蔣則代表了一股第三勢力。 蔣在黨內地位遜于胡、汪兩人,因此他根據政治需要和權宜之計,定出交替支持左右兩派的權術。 蔣在南京新政府中與胡漢民合作,並推選胡為立法院院長,而汪精衛及其左派門徒則被排擠在外。 左派因此抨擊蔣背叛孫中山先生的原則和主張,要求按1924年 大宣言的精神改組國民黨 故被冠以「改組派」的別名。 當南京召開國民會議討論訓政時期臨時憲法(《訓政約法》)時,汪精衛與陳友仁等人于1931年5月,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分裂的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進行抗議。 面對一個對立的政府和不利輿論之壓力,蔣于12月辭去了南京政府主席之職。 接任的是溫和的元老人物林森,而孫科(孫中山之子)則出任行政院院長。 這樣的改組之後,廣州方面同意自行解散組織。 新的領導人懇請蔣和汪為了國家的利益捐棄前嫌,蔣汪在杭州會晤,並相偕前來南京以示「和解」。 1932年1月25日,孫科辭去行政院院長之職,留待汪精衛接任,而蔣則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值得注意的是,汪蔣之所以能夠和解,是由於蔣已在1931年3月與胡漢民分道揚鑣.4 這次政治改組在國民黨黨內恢復了某種和平,但並沒有給國家帶來和平。 1933年在福建又發生了一場事變,發動事變的是廣東十九路軍的將領,5該部曾于一年前在上海英勇地抗擊了日軍(參見下一節)。 在1932年5月的上海停戰以後,十九路軍被調往福建與中共軍隊作戰,但一到那裡,該部將領便被共產黨的宣傳和野心勃勃的華南政客6招攬了過去。 十九路軍將領在福州成立了一個「人民革命政府」,將所屬部隊改名為「人民革命軍」,並于1933年11月起反抗中央政府。 他們號召對日本開戰,並與中共和蘇聯合作。 雖然這場運動具有清晰的左派傾向,但它卻未能從中共那裡獲得援助,中共自己也受到國民政府軍的強大壓力(參見後節)。 由於沒有得到關鍵性的支持,福建事變在1934年1月遭到鎮壓,十九路軍被改編為國民軍第七路軍。 第1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