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儘管有些國民黨黨員不反對與蘇維埃結盟,但卻不願意接受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耐心地向他們解釋,既然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致力於反帝反軍閥,那麼在共同的鬥爭中兩黨就應該聯合起來。 1924年1月28日,李大釗技巧地宣佈,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是為了獻身革命,並沒有任何推動共產主義事業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且,共產黨員是以個人而不是以集體名義加入;因此即使他們有雙重黨員身分,也不能譴責他們在國民黨內形成「黨內集團」。 李反覆強調,只要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他們將會遵守其命令,並接受其訓練行動。 他強烈否認從內部滲透和推翻國民黨的任何企圖。 15儘管李大釗已解釋,但不變的事實是中國共產黨本身並沒有解散,加入國民黨的成員也沒有失去共產黨員資格。 事實上,國民黨內有了一個共產集團。 孫中山為了革命的利益,接納了共產主義者,但他似乎沒有認識到其行動的全部含義。 他仍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認為共產國際既然贊成這樣一個聯合,那麼就會幫助他控制共產黨員,甚至會教導這些人服從他。 他還抱有幻想,以為在適當的時候,少數共產主義者有可能會納入在人數眾多的國民黨的官僚組織內。 孫中山沒有認識到的是,莫斯科的真正意圖是將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嫁接到已經成長的國民黨的身軀上,這樣共產黨就能夠從內部顛覆國民黨,奪取無產階級領導權,像榨「檸檬」一樣將右翼分子排擠出去。 16 同時,大會還創建了一個包括李大釗在內的五人主席團。 17大會以一份宣言結束。 這份宣言強調反帝反軍閥的立場,致力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宗旨,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對內建立地方自治政府的決心。 國共合作只不過是一場追求利益的結合,雙方都需要對方,但也厭惡對方。 國民黨在振興黨、發展一支黨的軍隊和進行國民革命中渴望得到蘇維埃的援助;並且期望利用共產黨與工人、農民和人民大眾的聯繫。 另一方面,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想利用國民黨的基礎來擴大影響,並最終從內部顛覆國民黨。 在這微妙的關係中,只要對雙方有利,合作就會持續下去;而雙方都希望在對方表現不濟時,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孫中山的地位與威望是把各種成分連接在一起的決定因素,但一旦他去世,分裂勢力就不受約束,日益坐大。 3.北伐與國共分裂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之後,急於恢復拖延已久的北伐來掃蕩軍閥,並挫敗軍閥背後的帝國主義支持者。 但他于1925年3月12日去世使這個計劃流產。 孫中山的政治重任就落在汪精衛和胡漢民身上,兩人分別是國民黨的左派和右派領導人。 但是軍權卻為蔣介石把持,蔣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負責發展軍官團體以充實黨新建立的軍隊。 軍官在接受軍事訓練的同時也受到政治思想教育,以便士兵在革命的政治使命方面得到正確的教導。 孫的親信廖仲愷擔任黨代表,何應欽是軍事總教官。 在軍校及黨的軍隊中,一切命令和規章都要經過黨代表的聯署,才可以生效及由校長執行。 軍校政治教育部的副主任正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周恩來,第四期畢業班的學生中有一位就是林彪。 軍官很快成為勢力強大的軍事力量。 他們鎮壓了1924年10月的港粵商團叛亂,18驅逐了叛變省長陳炯明,挫敗了各種各樣的西南軍閥。 1925年7月1曰,國民政府在廣州建立,這處與敵對軍閥的對抗中相對安全,並與北京軍閥政府相對立。 汪精衛獲選為主席。 隨後國民政府在廣東和廣西進行了一系列平息軍事叛亂運動,到1926年2月兩省的所有反抗勢力都遭到鎮壓。 國民政府決意再度北伐,並于6月25日任命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國民革命軍包括6,000名黃埔軍官和85,000人的軍隊。 7月27日,蔣開始了著名的征伐北方軍閥的軍事行動。 當時北方軍閥分佈如下: 1.直系軍閥吳佩孚控制着河南、湖北,直隷和湖南的部分地區,以及京漢鐵路。 2.奉系軍閥張作霖已在北京自封為總司令,控制着東北、直隷、山東,以及京奉鐵路和津浦鐵路。 3.已從直系退出的孫傳芳在南京自立,統治着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東南五省。 此外,西北還有兩派獨立的武裝力量,既不屬於那些軍閥集團也不屬於革命軍隊,然而,他們傾向同情後者。 分別是: 1.馮玉祥的「國民軍」,早已撤退到西北而受直系和奉系勢力的壓迫。 2.閻錫山在山西所建立的穩固根據地,沒有參加國內戰爭。 蔣介石的戰略是首先討伐吳佩孚,然後是孫傳芳和張作霖。 由於得到蘇維埃的援助,19共產黨的先遣代表又組織農會、工會,並在城市中發動罷工和破壞,加強了國民革命軍的力量。 從廣州到華中,北伐軍勢如破竹,1926年9月攻下武漢,11月拿下南昌,12月佔領福州,1927年3月進駐上海和南京。 九個月內,占中國半個部分的南方被攻佔了。 軍事行動成績斐然,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此時,國共分裂的徵兆出現了,威脅着要破壞黨、中斷北伐。 爭論主要是發端於雙重身分的問題,以及由此而來的「黨內有黨」的推論。 國民黨員接納了個人身分的共產黨員,希望他們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及服從命令。 但是,共產黨要求其黨員接受自己的命令,在國民黨內部形成一個秘密集團。 簡而言之,持有雙重身分者被期望成為名義上的國民黨員而在實際上是共產黨員。 衝突的命令自然引起涉及紀律這一敏感問題的摩擦。 儘管緊張氣氛持續上升,但孫中山在世時,公開破裂仍是沒有發生。 第1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