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陳獨秀與《新青年》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歸國後,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月刊,隨後改名為《新青年》,矢志喚醒國內的青年來摧毀死氣沉沉的舊傳統,創建一種新文化。 陳獨秀在第一期號召年輕一代來衝破老的、腐朽的社會因素,並且改革他們的思想行為,以實現民族的覺醒。 8青年受到感召,要從世界上各種文明中選擇有活力、新鮮的元素,以便為中國創造一種新文化。 在這個不朽的任務中,陳獨秀提出了六項指導性的原則: (1)自主的而非奴隷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3)進取的而非隱退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猛烈抨擊保守主義和傳統主義是中國罪惡的根源,在他的作品中,儒家更成為惡之淵藪。 他認為,儒家是農業和封建社會秩序的產物,與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必須徹底根除,因為儒家:(1)提倡「繁縛的禮儀和宣揚柔順的美德」,這使中國人軟弱、消極,不適應現代世界的鬥爭和競爭;(2)承認家庭而非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3)支持個人地位的不平等;(4)強調使人順從依賴的孝忠;(5)宣揚正統思想,完全無視思想和表達的自由。 9陳獨秀厲聲疾呼打破保守主義,以便為新文化的建立營造空間。 于此而言,誠不知為何項制度文物,可以適用生存今世。 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於消亡也。 ......世界進化,未有已焉。 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耳,保守雲乎哉!10 陳獨秀對傳統主義的大膽攻擊,在陳腐的思想界開啟了新的景觀,也使他很快在受教育的青年中贏得了一批熱情的追隨者。 2.2蔡元培和北大當蔡元培于1916年12月擔任北京大學(簡稱北大)校長時,新文化運動獲得了很大的推動力。 這所國立高校具有保守的傳統,教授大多來自官場,學生無心向學,只把學習當作出仕的敲門磚,大學的輕浮氣氛和師生的散漫士氣是聲名狼藉的。 擔任校長一職之後,蔡元培便警告他們,大學是學習的地方,並不是陞官發財的快捷方式。 他根據三項原則管理:(1)大學應該是研究機構 不獨致力於介紹西方文明,還要創造新的中國文化;不但要保存國粹,還要用科學的方法對之重估; (2)大學教育不是舊時科舉考試的替代品; (3)容許絶對的學術自由,保證不同理論與觀點的自由表達,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蔡元培的指導下,北大成為令人振奮的高等教育機構,教師中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教授 自由主義的、激進的、社會主義的、無政府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和反動的。 北大以數量眾多的著作與思想生活而聞名,國內許多重要和前程遠大的學者紛紛加入教師隊伍中。 1917年,陳獨秀獲聘為文學院院長,胡適從美國回國後成為文學教授。 翌年,李大釗獲委任為圖書館館長,他僱用了年輕的毛澤東為助理。 2.3胡適及其貢獻胡適是科學思維、實用主義和白話文寫作的積極倡導者,因為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響,胡適創見的主要來源是不可知論和實用主義,這也是他評價傳統倫理和理念的主要方法。 在實用主義者看來,真理是按照實用的程度變化的,而實用則基于實驗之上,這種態度明顯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與儒家中真理是永恆不變的觀唸完全不同。 因此,在胡適眼中,儒家與近代世界中的現實毫不相干。 11他創造了「孔家店」這個侮辱性的詞彙,而他的追隨者則疾呼「打倒孔家店」。 如果說胡適反對儒家,那麼他所提倡的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科學和民主。 從實用主義出發,他提倡通過對社會問題的研究、實驗和解決,逐步地改造社會。 在他的支持下,「德先生」和「賽先生」成為那個時代的口頭禪,因為兩個「先生」都來自西方,因此他提倡完全西化,「到西方去」是他的要旨。 胡適自己的話是對其哲學的最好解釋。 他說: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種評判的態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問題和輸入學理。 ......新思潮對於舊文化的態度,在消極一面是反對盲從,是反對調和;在積極一面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做整理的工夫。 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麼是再造文明。 12 胡適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可能是提倡用白話文寫作。 他譴責傳統寫作重視的是形式而不是內容,堅持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這種死的語言並不能產生有活力的文學。 他建議用白話文來寫作,並且成功地創造了非常清晰、有活力的文體,這種文體立即成為自由而有前瞻性的人所接受。 他建議學生避免用典、陳句和駢體;避免模仿古人;要以真意義、真內容、真感情來寫作。 保守派的反對並非少數。 傳統思想的支持者出版了《國故》雜誌,以保存古體寫作方式,但是雜誌吸引力很小,只出版四期後就停刊了。 但是,那個世紀之交的兩位著名翻譯家嚴復和林紆,堅持抵制這場文學革命。 林紆在給蔡元培校長的一封信中,嘲笑白話文寫作是「引車賣漿者流」的工作,而嚴復則斥責用「粗俗」的白話文代替優雅的文言文是倒退,這種新文體不可能在進化與競爭的法則下生存。 第1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