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是在卡羅拉多州(Colorado)的丹佛(Denver)旅行時,從一篇地方報紙的報道上得知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 他當時的第一個想法,便是要儘快回國,以實現親自指導革命的夙願,但理智敦促他去處理外交問題而不是馬上回國,他知道英國的支持對於革命事業的未來關係重大,於是便東赴紐約,從那裡搭船來到倫敦。 他成功地使英國政府保證,停止與清政府的所有貸款談判、防止日本援助北京政府,並取消對他進入英國領土以及殖民地的禁令,以便能自由回國。 同時他還得到四國銀行團主席的許諾:只要列強承認革命政府,銀行團便將與之進行貸款談判。 帶著這些外交上的成就,孫又來到法國。 在此,他受到法國總理克里蒙梭(Clemenceau)及法國人民的熱悄歡迎。 12月25日,孫返回上海。 四天後,各省代表几乎全票推選他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3黎元洪選為臨時副總統,黃興任陸軍部長。 新政府採取公曆代替了陰曆,並以1912年1月1日為共和國的紀元。 經過二十七年的艱苦奮鬥,24孫中山一生的夢想終於得以輝煌的實現。 此時,南京政府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推翻清室,實現國家的統一。 3.3清帝退位在求生的垂死掙扎中,清廷派陸軍部長蔭昌與海軍軍官薩鎮冰到武昌進攻革命軍,並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 但袁記恨于1908年曾被罷官的前嫌,而且也不滿足這一權力有限的職務,便以「足疾未癒」 這正是清室強迫他辭職的藉口 為由不肯復出。 蔭昌軍隊中的軍官多為袁舊部,軍隊無心作戰且屢屢戰敗。 海軍軍官薩鎮冰在黎元洪的規勸下,也于11月11日反叛清朝。 在這種形勢下,清廷別無選擇,只好求助于袁。 袁於是提出六項要求:(1)一年內召開國會;(2)組織責任內閣;(3)大赦革命黨人;(4)廢除黨禁;(5)袁有指揮陸海軍之全權;(6)保證軍費充足。 前四項要求旨在安撫民眾與革命黨人,而後二項則是為使袁自己成為國內最強勢的人物。 以也許是最重要的第二條而言,袁並非意指一個真正的「責任」內閣,這只是他翦除先前逼他「歸隱」的攝政王醇親王的權力,並掃除皇室內閣的一個陰謀。 在軍事失敗與各省迅速獨立的壓力之下,攝政王屈從了袁的要求。 1911年10月27日,授袁為欽差大臣,全權負責海、陸軍。 他的兩名主要副官馮國璋與段祺瑞也分別被任命為第一軍與第二軍的指揮官。 然而袁仍不滿足,他繼續討價還價,並拒絶復出。 但是,為了顯示他有控制形勢的能力與權勢,他命令馮對革命軍發動一次猛烈的攻擊,11月2日,北洋軍奪取漢口。 大約在此時,華北發生了一場戲劇性的事件。 10月29日,清軍駐灤州(在瀋陽與北京中間)第二十鎮的兩位長官25要求清廷一年內實行君主立憲,他們原本期待清廷對此拒絶,而為其提供進軍北京以實現「中央革命」的藉口,但他們吃驚地發現,清廷被同日山西的獨立搞得暈頭轉向,順服地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醇親王自稱不配充任攝政王,慶親王也辭去總理一職。 11月1日,授袁為總理大臣。 直至此時,他才真正復出,並南下指揮與革命軍的交戰。 二天後,清廷匆忙地公佈了「憲法十九條」,試圖平息民憤。 袁出任總理大臣職務,組建了自己內閣,並派其心腹全面控制京師地區與禁衛軍。 12月4日,攝政王退位,每年獲五萬兩補貼,清廷僅剩下一個幼帝和一個孀居的太后,26袁視他們為傀儡,並開始為個人的未來對革命黨人玩耍各種手段。 11月10日前,袁三次遣使拜見黎元洪,建議和談;與此同時,他的兒子袁克定卻會見漢陽革命總司令黃興,建議雙方合作及聯合行動。 但是,由於革命黨深諳袁慣于玩弄「持其兩端而抑其中」的權術,袁的兩個企圖均未得逞。 遭此怠慢後,袁便命令其部隊擊潰革命黨在漢陽的防守。 11月27日,漢陽失陷。 在展示實力之後,袁停止了進一步的進攻,以顯示自己的寬容,並勸說英國公使朱爾典(John Jordan)指命英駐漢口領事居間調解停戰,這次和談安排于12月1日。 袁的和談使節唐紹儀又赴滬與革命軍代表伍廷芳談判,黃興此時電告袁,如果他支持共和並迫使清帝退位,將來共和國的總統將由他出任。 袁垂涎這一職位,於是當孫在12月29日當選臨時大總統時,袁非常憤怒,中止了和談。 令人詫異的是,這時絶大多數革命黨人認為袁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只有他才能使國家免于內戰及迫使清帝退位。 孫中山並不主張妥協,但作為一名理想主義者,他認為只要能推翻清室,堅守共和原則,他並不在乎是由他還是由袁出任總統。 此外,孫還為其部屬而感到苦惱,這些人無視其三段式的革命程序;也無視其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而僅強調排滿的民族主義。 在這樣的心境下,加上認識到袁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他有意急流勇退。 他幽默地向袁解釋說,他之所以接受臨時大總統的職位,目的是為了將正式大總統的職位留給袁。 但袁仍憤憤不平,命令手下四十多名軍官支持君主立憲,反對共和。 同時,他還藉口募集軍費以與革命軍交戰,從無助的清太后那裡搾取了8萬盎司的黃金。 孫不得不再次向袁保證,如果能避免內戰,他將會得到公正的回報。 當一批海外的清朝外交官27于1912年1月3日敦促清帝退位時,袁知道清朝已是日薄西山了。 他通知南京政府,如果他能出任大總統一職,他將誘使清帝遜位。 孫中山為防止袁出爾反爾,便通過新聞傳媒具體規定了政權轉交的程序: (1)將清帝遜位的消息通知外國大使、領事; (2)袁公開聲明擁護共和; 第1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38頁